【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氣候變化不穩定,水稻稻熱病已現蹤,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籲請農友注意葉稻熱病之發生與防治,並遵照合理化施肥,勿施用過多氮肥,避免田間病勢加劇。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說明,稻熱病菌可危害葉片、稻穗、莖節及葉舌,感染稻穗則造成榖粒不充實;發病初期於葉面上形成褐色或暗綠色小斑點,隨病勢進展,擴大呈紡錘型,病斑周圍呈黃色,中間灰褐色,嚴重時葉片枯萎。稻熱病於溼度高時容易發病,當氣溫劇烈變化時,更加嚴重,尤其在施用高量氮肥、密植而通風不良的稻田更容易發生,因此請農友密切注意田間稻熱病發生情形,一旦發現病徵,應立即施藥防治,避免病害擴散蔓延。依照田區狀況合理化施肥,過多的氮肥易促成植株徒長,葉片柔弱,增加感病的風險。
農友應於葉片出現稻熱病病斑時,立即防治,稻熱病防治藥劑,可參考農業藥物試驗所之植物保護資訊系統,亦可施用非化學農藥誘導抗病資材,中性化亞磷酸1,000~1,500倍、矽酸鉀1,000倍稀釋液等進行防治。若有防治上的問題可與該場研究人員聯絡。
分類彙整: 農業新聞
銀膠菊生長旺季來襲全民防除總動員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隨著氣溫回暖,銀膠菊進入生長旺盛期,常在荒地、河川沿岸、農地、道路旁及棄耕地等區域蔓延生長。銀膠菊具有生長快速、適應力強等特性,會釋放影響周圍植物生長的化學物質,使其他植物難以競爭,進而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需要全民攜手防除,共同維護生態平衡。
市長黃偉哲表示,臺南常見外來入侵植物,除銀膠菊外,還有小花蔓澤蘭、香澤蘭、銀合歡等,為減少其擴散,減輕對農業生產及本土生態環境造成衝擊,市府多年持續配合中央政策,積極宣導及防治外來物種,呼籲民眾秉持「不輸入、不野放、不擴散」的三不原則,共同維護生態環境。
農業局表示銀膠菊防治方式主要以人力或簡單器具進行拔除,農地可用農耕機具翻除,降低種子發芽率。拔除後植株可置於黑色塑膠袋中悶腐或乾燥後焚燒,避免種子擴散。防除時建議穿長袖、戴手套與口罩,並在作業後立即洗手清潔,即可防止花粉或腺毛造成過敏反應。
農業局強調外來入侵植物的防除是一場長期抗戰,須全年不分季節、不間斷的進行,才能有效遏止擴散,以確保本土原生植物與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可多留意這些外來入侵植物,發現時可主動通報或進行移除,唯有全民攜手努力,才能有效遏止其擴散,如發現有害入侵植物,可通報各區公所或洽農業局通報專線0800-241314辦理,攜手守護臺南綠地生態!
農糧署傳送社會溫情響應地方政府關懷社區高齡者健康共餐服務無償供應公糧白米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為關懷高齡者的健康,農糧署南區分署提供公糧白米,支持各地社區舉辦的高齡者健康共餐服務,以協助改善長者的營養飲食,並促進社會對高齡者的關懷與支持,展現農糧署在社會福利領域的關懷與承擔。
農糧署南區分署分署長陳立儀表示,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越來越多長者獨居生活、面臨孤老與營養不均的問題。社區健康共餐服務不僅能夠解決長者飲食上的困境,還能促進他們的社交活動,增進彼此之間的聯繫與支持。農糧署透過供應公糧白米,為地方政府及社福單位提供實質幫助,協助打造更具包容性與溫暖的社會環境。
農糧署依據各地方政府研提糧食救助計畫提供公糧白米,作為各社區健康共餐活動的主要食材,為社區長者提供均衡、營養的餐食,以得到足夠的能量與營養,進而改善其生活品質,並在穩定的社交活動中,適時提供溫馨的關懷。
分署長陳立儀指出,健康的飲食對高齡者極為重要,尤其是對於獨居、行動不便或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的長者,藉由提供公糧白米,不僅幫助國內長者解決日常用餐的問題,還能帶動國內更多企業團體關注高齡長者與弱勢族群,讓他們在溫暖的社區環境中享有更高品質的生活。
農糧署南區分署彰顯社會關懷促進基層社區合作農糧署南區分署的這項行動,象徵著政府對弱勢群體的關懷,透過地方政府及社福機構合作,落實到基層社區高齡長者、弱勢族群的關懷。
陳立儀強調將持續關注社會福利事業,積極協助各界共同營造關懷長者的溫馨社會。
國產電動TMR自動化設備引領酪農智慧低碳新趨勢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隨著全球邁向低碳經濟,農業部畜產試驗所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研發國產電動智慧餵飼設備,整合自動混料與推料系統,提高餵飼效率並降低碳排放。實測結果顯示,電動設備於牛隻餵飼過程每噸生乳生產的碳排放約 13 kg CO2e,較傳統柴油配料車的 24 kg CO2e 減少 45.8%。以 100 頭泌乳牛計算,每年可減少約 10,037.5 kg CO2e,展現電動設備的減碳優勢。
酪農業面臨生產效率提升的挑戰,目前已有多家國際品牌推出自動餵飼設備,包括自動推料機、TMR 餵飼系統及精料供應機等,可依牛群規模與營養需求進行客製化調整。經實際操作與分析,這些設備雖能提升乳產量還可減少飼料浪費及降低每日 5-12 小時的人力需求,然而進口設備價格高昂且維修不易,使酪農場在導入自動化技術時面臨挑戰。因此,農業部畜產試驗所與工業技術研究院運用無人車技術,開發出國產自動餵飼設備,並在臺南市八老爺牧場進行實測。結果顯示,該設備的乾草落料速度由 5.5 公升/秒提升至 15 公升/秒,並克服牧場環境干擾,成功運行雷達光速無人車導航與電控系統,展現穩定高效的性能。
未來,隨著電池技術進步與市場成熟,該設備的成本效益將進一步提升,為臺灣酪農業提供更具經濟可行性的選擇,並助力乳牛產業邁向永續發展。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籲請防治文旦柚小黃薊馬危害

小黃薊馬群聚在柚花上危害。(記者蔡金旺攝)
【本報記者蔡金旺台南報導】臺南地區的文旦正陸續進入花期,而小黃薊馬主要在花期大量繁殖,因此花期前後的族群控制至關重要。柚花的綻放程度是決定噴藥時機的主要依據。在花苞尚未開裂前,小黃薊馬無法鑽入花苞躲藏,此時是關鍵的防治時期。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呼籲農友加強小黃薊馬的防治,以確保日後的果實品質與產量。
小黃薊馬全年都會出現在文旦栽培區,其刺吸式口器會危害新梢嫩葉、花器與幼果,導致嫩葉受害,葉片凹陷皺縮,影響植株生長;為害花穗與花器,影響結果率,進而降低產量; 侵害幼果,使果皮粗糙,甚至導致落果,嚴重影響產量與商品價值。
由於小黃薊馬體型細小,擅於躲藏,加上其生活史短、繁殖力強、食性雜,且易隨風遷移,當氣候適宜時,族群便會迅速繁殖並造成嚴重危害。農友可透過懸掛黃色黏蟲紙,或利用白色紙張拍打花序來監測小黃薊馬的族群變化,也可從植株受害徵狀來判斷蟲害情形,並適時採取防治措施,以避免果實受損。防治要點如下:
1.適時施藥:於花苞開展前施藥,以確保藥劑能有效接觸小黃薊馬。
2.密集監測與施藥:當小黃薊馬族群密度高時,應每 7 天施藥一次。在柚花盛開至謝花期間,需特別觀察花上的小黃薊馬活動情形。若發現花上有數隻活躍的小黃薊馬,當週可再補噴一次單劑藥劑,專門針對小黃薊馬防治。
3.施藥技巧:施藥時應注意蟲體可能躲藏於葉背,確保藥劑能有效覆蓋害蟲。
4.增強藥效:適量添加展著劑,以提升藥劑附著效果。
5.改善環境:適當修剪枝條,維持園區通風,以利藥劑均勻分布並減少害蟲孳生。
透過綜合管理與適時防治,可有效控制小黃薊馬的危害,確保文旦果實的品質與產量。藥劑防治請參考「植物保護資訊系統」(https://pesticide.baphiq.gov.tw/information/),點選所種植的作物選用登記藥劑。用藥時應依標示使用,並嚴格遵守安全採收期。農友若有用藥等相關問題可與臺南場植物保護研究室聯絡。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IPM技術打造永續番茄生產新模式

小果番茄病毒病病徵。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長期致力於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PM)技術研發推廣,並積極推動生物防治應用研究,輔導設施小果番茄農友以天敵昆蟲取代化學農藥,解決採收期間蟲害問題,為安全永續農業開創新的可能性。
臺南農改場指出,氣候因素導致番茄產期延後,加上近年病蟲害頻傳,設施小果番茄生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病毒與媒介昆蟲銀葉粉蝨成為生產上最主要的限制因子。該場以IPM技術作為解決方案,從預防、監測到防治全面布局,要求確保設施隔離性、採用健康種苗與落實田間衛生管理;同時,透過黃色黏紙進行銀葉粉蝨的監測與誘殺,在定植後兩個月內加強田間巡查,及時移除感染病毒的植株,徹底壓制粉蝨密度,進一步降低罹病風險,確保產量。
臺南農改場表示,該場在推動採收期間應用天敵昆蟲—菸盲椿,有效控制銀葉粉蝨族群,減少防治上所需要的人工與農藥使用。該場更提出了一套生物防治操作技術指引,在設施內種植胡麻作為銀行植物(Banker),使天敵在栽培初期迅速適應環境,穩定族群數量,不僅節省了購買天敵的成本,也能在採收期間及時壓制害蟲數量。113年期間,該場更導入適應冬季低溫環境的新型銀行植物—醉蝶花,與胡麻搭配使用,大幅提升了防治效益。
臺南農改場綜合預防、監測與生物防治措施,使得設施小果番茄IPM技術有效防治了各類病蟲害,大幅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達到了安全生產與省工節能的多重效益。未來,將持續精進防治技術,提供更完善、可行的管理方案,期望為農友創造更穩定、永續的生產環境,推動臺灣農業向更高水準邁進。
本週預報降雨臺南區農改場籲農友加強田間排水及病害防治工作

木瓜果疫病病徵(疫病菌。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近日天氣不穩定,氣象預報鋒面通過、降雨轉趨明顯,由於雨水及高濕度環境是許多病害易發生條件之一,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昨日提醒農民加強田間排水及注意病害的發生並即時防治。
降雨天氣作物易發生病害,包括疫病菌引起的疫病、茄科作物例如番茄、馬鈴薯等) 晚疫病類,這類病害農民俗稱「滾水病」或「水傷」,係因土壤內的病菌藉由雨水飛濺傳播而感染,環境中濕度高時利於病原菌侵染及繁殖而造成果實腐爛;其它易藉雨水傳播的病害包括炭疽病、蒂腐病、果腐病及各類真菌性病害等。
另外細菌性病害也容易藉由雨水散播,例如蔬果類的細菌性斑點病、軟腐病、果斑病、果樹上的細菌性潰瘍病、水稻上的白葉枯病等,均可藉由雨水而快速蔓延,為避免連日的降雨引發這些病害的發生,田間宜儘速排水,加強通風,降低濕度,雨後出現的落果、罹病的植物組織等,應儘速清除以降低病原菌密度,再配合施藥防治,才能有效控制病害之蔓延。另外因土壤濕度高,近日擬種植的作物宜特別注意苗期疫病、立枯病及猝倒病的預防,預防性措施可施用中性化亞磷酸800-1000倍稀釋液,每7天進行1次葉面噴施,連續3次,可提高植株對疫病、露菌病、白粉病等病害之抵抗力。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選育出茄砧品種臺南1號

不同小果番茄品種嫁接茄砧臺南1號具穩定之品質表現。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為促進番茄產業穩定生產,提升產業競爭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選育出茄砧品種「臺南1號」,新品種具有穩定抗青枯病能力,可供不同小果和大果番茄品種作為嫁接砧木,優化植株生長勢,維持產量與品質。臺南農改場特別辦理「番茄品種嫁接茄砧臺南1號暨IPM田間示範觀摩會」,將展示新品種茄砧嫁接不同番茄接穗品種與IPM相關技術,歡迎農友與業者參加,共同交流及分享。
臺南農改場長陳昱初說明,番茄為重要之蔬果作物,如何幫助降低農友栽培風險為重要工作之一,茄砧「臺南1號」適合不同栽培環境,具優異的生長勢與穩定產量,多種番茄品種皆能藉由嫁接此砧木提高植株的耐病性和生長勢。目前「臺南1號」已技轉予稼穡種子有限公司及可樂種苗,提供產業廣泛利用。
陳昱初指出,本次示範觀摩與精緻農業協會吳世彥理事長合作,吳世彥為第2屆「永續善農獎IPM Award」得主,參加者將能透過活動實地觀摩IPM技術成果,包含精準用藥、天敵昆蟲煙盲椿、新銀行植物醉蝶花等,提供農友具體的田間管理參考。
臺南農改場期望透過本次示範觀摩會,進一步推廣新品種,促進番茄產業穩定發展,並提升農友對IPM技術的應用,達成經濟效益與永續友善並重的生產模式。
農糧署南區分署說明鳳梨旺來搶鮮嚐酸甜多汁又留香

農糧署南區分署說明鳳梨旺來搶鮮嚐酸甜多汁又留香 。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酸甜鳳梨正得時,好吃趁現在!南部鳳梨主要種植於屏東萬巒、高樹、內埔、高雄大樹、臺南關廟及嘉義民雄、大林等地區,主要產期為3~7月,依序由南而北採收。栽種品種以臺農17號(金鑽鳳梨)為主,因果皮薄、果肉細嫩、汁多味甜,且鳳梨芯軟可食用,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目前當值金鑽鳳梨產期,喜歡酸甜多汁、果香滿溢的你,快來搶鮮嚐。
農糧署南區分署副分署長范國慶說明,鳳梨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維生素B1、鳳梨酵素及各類微量元素等,食用鮮食鳳梨好處多,消費者可趁產季多多享用最香甜的臺灣國產鮮鳳梨。除了鮮食鳳梨,市售也有許多鳳梨加工產品,如鳳梨汁、鳳梨果醬、鳳梨酵素等,可供消費者多樣化應用於各種食材烹飪中,增添風味。
農糧署南區分署分署長陳立儀補充說明,俗話說「鳳梨頭、西瓜尾」,主要是說明鳳梨果實是由下往上生長,綠色冠芽是尾部,果梗底座才是頭部,鳳梨頭部糖度比較高、口感較甜。另外挑選時可以用手指輕彈方式選擇喜愛口味及辨別享用時機,聲音清脆如鼓聲,其果肉細緻、甜度高,較耐儲存,而敲打聲音如手臂聲,則含水分較多,建議馬上享用。只要掌握這些小撇步,挑選鳳梨不煩惱。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酸甜鳳梨正得時,好吃趁現在!南部鳳梨主要種植於屏東萬巒、高樹、內埔、高雄大樹、臺南關廟及嘉義民雄、大林等地區,主要產期為3~7月,依序由南而北採收。栽種品種以臺農17號(金鑽鳳梨)為主,因果皮薄、果肉細嫩、汁多味甜,且鳳梨芯軟可食用,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目前當值金鑽鳳梨產期,喜歡酸甜多汁、果香滿溢的你,快來搶鮮嚐
農糧署南區分署說明鳳梨旺來搶鮮嚐酸甜多汁又留香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酸甜鳳梨正得時,好吃趁現在!南部鳳梨主要種植於屏東萬巒、高樹、內埔、高雄大樹、臺南關廟及嘉義民雄、大林等地區,主要產期為3~7月,依序由南而北採收。栽種品種以臺農17號(金鑽鳳梨)為主,因果皮薄、果肉細嫩、汁多味甜,且鳳梨芯軟可食用,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目前當值金鑽鳳梨產期,喜歡酸甜多汁、果香滿溢的你,快來搶鮮嚐。
農糧署南區分署副分署長范國慶說明,鳳梨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維生素B1、鳳梨酵素及各類微量元素等,食用鮮食鳳梨好處多,消費者可趁產季多多享用最香甜的臺灣國產鮮鳳梨。除了鮮食鳳梨,市售也有許多鳳梨加工產品,如鳳梨汁、鳳梨果醬、鳳梨酵素等,可供消費者多樣化應用於各種食材烹飪中,增添風味。
農糧署南區分署分署長陳立儀補充說明,俗話說「鳳梨頭、西瓜尾」,主要是說明鳳梨果實是由下往上生長,綠色冠芽是尾部,果梗底座才是頭部,鳳梨頭部糖度比較高、口感較甜。另外挑選時可以用手指輕彈方式選擇喜愛口味及辨別享用時機,聲音清脆如鼓聲,其果肉細緻、甜度高,較耐儲存,而敲打聲音如手臂聲,則含水分較多,建議馬上享用。只要掌握這些小撇步,挑選鳳梨不煩惱。
農糧署南區分署副分署長范國慶說明,鳳梨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維生素B1、鳳梨酵素及各類微量元素等,食用鮮食鳳梨好處多,消費者可趁產季多多享用最香甜的臺灣國產鮮鳳梨。除了鮮食鳳梨,市售也有許多鳳梨加工產品,如鳳梨汁、鳳梨果醬、鳳梨酵素等,可供消費者多樣化應用於各種食材烹飪中,增添風味。
農糧署南區分署分署長陳立儀補充說明,俗話說「鳳梨頭、西瓜尾」,主要是說明鳳梨果實是由下往上生長,綠色冠芽是尾部,果梗底座才是頭部,鳳梨頭部糖度比較高、口感較甜。另外挑選時可以用手指輕彈方式選擇喜愛口味及辨別享用時機,聲音清脆如鼓聲,其果肉細緻、甜度高,較耐儲存,而敲打聲音如手臂聲,則含水分較多,建議馬上享用。只要掌握這些小撇步,挑選鳳梨不煩惱。
臺南市政府與中華電信攜手後壁無米樂社區推動智慧農業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臺南市政府持續推動智慧農業,中華電信長期關注偏鄉數位發展,透過科技創新協助農村轉型。昨(26)日臺南市政府與中華電信合作,來到後壁「無米樂」社區舉辦智慧農業科普活動,運用高速網路與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帶領長者與學生體驗智慧農業應用,讓科技深入農村,推動永續發展。
臺南市副市長趙卿惠表示,感謝中華電信對農村的支持,智慧農業不僅提升農業效率,也能幫助銀髮族與學生學習新科技,促進城鄉共融。臺南市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數位學習、農業創新與永續發展,期待透過科技應用,讓農業更智慧、更環保。
中華電信總經理林榮賜表示,公司致力於數位創新,透過科技讓農村發展更多可能。此次活動特別安排插秧體驗,讓長輩與學生一起下田,促進世代交流,也讓年輕人理解農業的價值與挑戰。此外,中華電信設計適合不同年齡的數位課程,協助農民與長者掌握農業科技應用,同時拓展學生的數位視野。
中華電信臺南營運處總經理蔡旻宏指出,後壁地區農業發展潛力豐富,但傳統農業受天氣與人力不足影響。因此,中華電信導入高速行動網路、感測技術與數據分析,建立農田監測系統,幫助農民掌握土壤水分、肥力、水位等關鍵資訊,提升農作管理效率,減少水資源浪費與碳排放,推動農業永續發展。
臺南市政府農業局李芳林局長表示,市府致力於推動智慧農業,希望藉由科技應用維護自然資源、優化農業生產模式,讓農民的工作更有效率,提升農業競爭力。同時,後壁「無米樂」社區結合當地農業特色,透過智慧農業與社區合作,為農村發展帶來新契機。
臺南市無米樂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張美雪感謝中華電信的支持,並認為科技能降低農作風險、提升農村競爭力,幫助農業轉型升級。當天活動現場吸引許多農民與居民熱情參與,透過實際體驗,感受傳統農業與新科技的結合。
未來,臺南市政府與中華電信將持續和在地農民合作,深化智慧農業應用,透過科技與數據分析,讓農村走向永續發展,打造具競爭力的數位農業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