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戰略雜糧創新技術成果發表


陳昱初研發等人員合照。(記者蔡金旺攝)
 【本報記者蔡金旺台南報導】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配合農業部「1集2轉3加3」農糧產業精進政策,強化「二轉」進口替代雜糧的品種研發與栽培技術,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今日(6月3日)舉辦「二轉開新局,戰略雜糧創新技術成果發表」記者會,展示近年在玉米、高粱與大豆等重要雜糧作物上的研發成果。近五年累計完成技術授權19件,授權金額達新臺幣172.5萬元,其中高粱公私協力採種達5件,顯示該場研發成果已有效鏈結產業,落實推廣。
臺南區農改場場長陳昱初表示,面對氣候變遷、耕作環境不穩定與農業人力資源挑戰,提升國產雜糧自給率與穩定糧食安全至關重要。雲嘉南地區為臺灣主要雜糧產區,該場結合在地優勢,持續投入省工、節水與氣候韌性雜糧品種育成,並推動與農民契作及機械化生產模式,已取得顯著成效。
臺南場歷經多年選拔育成多項優質品種,包括具百分百純糯性、專供釀酒使用的高粱「臺南8號」,耐旱、免灌溉、無需用藥,已通過金門酒廠契作原料藥檢零檢出標準,出酒率高、品質穩定,目前推廣面積已超過2,400公頃。硬質玉米「臺南31號」與「臺南32號」則具高蛋白、高產與強抗逆特性,每公頃可產7,700公斤以上,籽實蛋白質含量為8.8%,比一般進口硬質玉米高約10%,營養價值高,適合磨粉加工或與高粱輪作。大豆品種「臺南10號」與「臺南11號」則具備高蛋白或花青素含量,兼具節水、省工與耐病能力,植株不易倒伏及抗白粉、成熟期短且落葉性好,不需經落葉處理就能用機械採收,極適合水稻二期作後之輪作利用。
為響應氣候變遷與農業永續的雙重挑戰,該場整合病蟲害綜合管理(IPM)與節水灌溉技術,建立高粱等雜糧作物生產友善模式。透過感測器監測與需水資訊分析,每年可節水逾4,100萬公噸。IPM策略則包括抗病品種、田間管理與寄生性天敵利用,有效降低農藥使用與病蟲害風險,目前已進入契作推廣階段,並於多處示範田區落實,邁出雜糧產業「最後一哩路」的重要階段。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生產環境的挑戰,臺南區農改場將持續於進口替代導向,研發節水與省工雜糧韌性選育,並整合IPM與節水技術,減少化學藥劑使用與水資源消耗,將使合理分配農地資源。未來,該場將加速導入省工機械化作業與友善智慧農業技術,建立高效率的契作契銷產銷鏈,不僅提升本土雜糧產業競爭力,更保障農民收益,與農友攜手邁向永續農業的嶄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