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國際兩岸

慈心基金會匯聚臺蒙種樹經驗挑戰蒙古戈壁沙漠與銅礦開採區開發新設計潛艇式水寶盆


位處蒙古戈壁區的巴彥洪戈爾省佑安寺,是慈心基金會挑戰戈壁沙漠種樹的第一站。(慈心基金會提供)


2022年8月於烏蘭巴托國家遊樂園以水寶盆種植的丁香樹(左)及落葉松(右),8個月後樹高增加近100%。(慈心基金會提供)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慈心基金會媒體聯絡人陳雅雯示,蒙古國的土地約70%遭到破壞,國土沙漠化的危機迫在眼前,沙塵暴更是影響臺灣、日本、韓國、中國,甚至包含美國在內的半個地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匯集近年在臺蒙兩地的種樹經驗,2023年5月中旬與7月底在蒙古戈壁沙漠邊緣與銅礦開採區恢復地,分別在兩處使用沙漠專用的潛艇式水寶盆70組、30組,種下沙漠樹種如沙棘、紅砂、珍珠豬毛菜、駝絨藜等。慈心種樹團隊近2年透由與蒙古國公私立單位合作,開辦環境教育工作坊,傳遞種樹護樹理念,2023年至今已辦理12場種樹活動,約960人參與,共同種下4,300棵當地原生樹苗,參與民眾普及社會各階層。慈心基金會期望能加快蒙古種樹的腳步,邀請更多企業共襄盛舉,減緩氣候變遷對蒙古、臺灣、全球造成的影響。
由於蒙古長期嚴重的過度放牧造成草原地力流失,氣候變化也讓草地退化的程度加劇,此外,蒙古國蘊藏豐富礦產,也是亞洲最大的銅礦產地,開採出的原礦運到中國精煉後,製成各種零件銷往全世界。但開地挖礦卻也導致地表植被流失、水資源快速枯竭,致使國土沙漠化問題日益嚴重。蒙古總統 Khürelsükh U. 於2021年10月起推動的「十億棵樹計畫」,號召政府民間共同響應,由於蒙古國全年平均氣溫從攝氏30度至負30度左右,年平均雨量僅200公釐,沙漠地區甚至只有50公釐,也造成土壤鹽鹼化、植物存活不易等現象,再加上當地水資源珍稀,更讓種樹護樹困難重重。
在臺灣本島與離島嚴峻環境成功造林的種樹利器——水寶盆,為了更適合蒙古大漠氣候,延長水寶盆為樹苗給水的時間,經過來回修改調整及測試,終於設計出適合在蒙古大漠種樹使用的潛艇式水寶盆。新設計的潛艇式水寶盆在使用時,完全不同於原來留在地表的水寶盆,而是整組埋入地下,更加延緩水份蒸散,緩衝高沙溫,陪伴樹苗順利長大。此次前進蒙古戈壁沙漠邊緣在巴彥洪戈爾省佑安寺,以及與Oyu Tolgoi 礦業公司合作在銅礦開採區恢復地試用。兩處都是特別嚴苛的種樹環境,其中巴彥洪戈爾省的種植已近兩個月,樹苗存活率超過8成。期望能夠進一步擴大,在蒙古戈壁沙漠邊緣恢復綠覆蓋、以「綠牆」來延緩沙漠擴大,恢復大地生機,進一步減少沙塵暴問題。
慈心基金會種樹總監程禮怡自2019年起,率種樹團隊前往蒙古實地考察種樹環境,結合在臺灣離島種樹的嚴苛環境經驗,將種樹利器水寶盆進行設計改良,並且在蒙古自然無限基金會種樹基地實際使用測試。2022年,由慈心基金會與臺灣駐蒙古代表處共同捐贈蒙古烏蘭巴托國家遊樂園 280 組水寶盆,8個月後,樹苗存活率達100%,冠幅增加50%,樹高增加100%,大大振奮推動種樹合作的蒙古官員。今年,慈心基金會與臺灣駐蒙古代表處再次分別捐贈300個、100個水寶盆給烏蘭巴托國家遊樂園及烏蘭巴托創新局,透過更密切的合作,共同實踐「十億棵樹計畫」。

慈心基金會種樹利器水寶盆首度跨國開啟蒙古沙漠造林無限契機


慈心基金會在蒙古烏蘭巴托市郊,建構種樹技術交流與環境教育示範基地,佔地逾7公頃,將成為重要的推廣平臺。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慈心基金會媒體聯絡人陳雅雯指出,在臺灣征戰無數的種樹利器水寶盆,於今(2022)年6月,首度前進蒙古大漠之地,種下1,400棵在地原生樹苗,又向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為地球種下十億棵樹的目標跨越一大步;無獨有偶,蒙古總統Khürelsükh U. 也倡議推行「十億棵樹計畫」,兩個種樹護地球的美好心願,在因緣際會下,開啟了臺蒙合作種樹的契機。8月22日於蒙古國家遊樂園舉辦捐贈暨種樹活動,由慈心基金會、臺灣駐蒙古代表處共同捐贈280組水寶盆,並邀請烏蘭巴托市府官員、蒙古Darkhan、蒙古NGO My club師生、臺灣家扶基金會蒙古分事務所及各界友人,共同使用水寶盆在遊樂園種下丁香樹與落葉松來綠化蒙古、綠化地球的希望樹苗。
近年來,蒙古近8成土地已不復見青青草原,嚴重的土壤沙漠化帶來的沙塵暴問題,讓蒙古國民更加重視環境議題。當蒙古總統大力推動十億棵樹計畫時,慈心基金會種樹總監程禮怡率團隊來到了蒙古;苦思在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下,如何在遊牧民族的荒漠大地上,植出蔥鬱森林,營造溫和氣候的自然資源與條件。
為了與蒙古單位有更緊密的合作,慈心基金會依循蒙古國法規成立「自然無限基金會」,在烏蘭巴托市郊打造逾7公頃的種樹基地。目前基地內已建構水井、水塔、灌溉管線、蒙古包等設施,並於今年6月中旬種下1,100株沙棘樹苗、300株西伯利亞榆樹苗。同時規劃未來2年內,在這片約10個足球場大小的基地內,將陸續完成設置苗圃區、其他樹種試驗區、水寶盆種樹示範區,以及用來製造種樹用有益菌的液肥發酵室等。透過結合當地學校師生合作,推廣種樹及示範如何使用水寶盆提高苗木存活率,將成為重要的環境教育示範平台。
面對蒙古因工業活動、乾旱少雨等因素而造成的土壤生產力下降,以及戈壁沙漠區缺乏水資源、沙地無法蓄水等種樹困境,慈心種樹團隊使用水寶盆技術,依循臺灣海岸種樹的相似困境,提出適地適種的苗木類型。在嚴苛的缺水高溫沙地上,每次為水寶盆注水,可以持續為樹苗提供約一個月的供水,同時能為根部大幅降溫、為苗木擋風抗沙。以回收紙製成的水寶盆,在分解的過程中,仍然能為樹木保濕。
透過水寶盆養護的樹苗,生長速度較一般樹苗快2-3倍。以6月中旬在基地種植的沙棘樹苗為例,苗木移植後需歷經掉葉、發新芽等適應環境的過程,未使用水寶盆的苗木約需要7-10天,使用水寶盆的苗木僅僅只需2天。對於大面積、快速造林、水資源貧乏的種樹地區,水寶盆技術無疑是極為得力的護樹助力。
烏蘭巴托市副市長TOMORTOMOO在8月22日捐贈暨種樹活動時表示,市政府為響應十億棵樹計畫,預計種植150萬棵樹木,對於此次能與駐蒙古臺灣代表處、臺灣慈心基金會、蒙古自然無限基金會、蒙古國家遊樂園共同合作,表達感謝。駐蒙古臺灣代表處代表羅靜如致詞時說明,臺蒙此次合作僅是開始,未來將與慈心基金會、蒙古公私部門一同推廣使用水寶盆,以提高蒙古樹苗存活率。
慈心基金會種樹總監程禮怡也於活動現場,特別感謝駐蒙古臺灣代表處與烏蘭巴托市政府的協助,以及蒙古國家遊樂園的積極參與,期望透由在蒙古成立的自然無限基金會,能延伸更多合作機會。同時,也表達未來將與臺灣家扶基金會蒙古分事務所合作,透過家扶中心提供樹苗與水寶盆,期待藉由家園種樹綠化撫慰人心。
慈心基金會種樹團隊自2015年啟動海岸沙地種樹,至今已種植逾100萬棵樹,足跡遍佈臺灣本島,從海拔 -2 公尺的地層下陷區,至海拔 2,504 公尺的高山峻嶺,近年也將水寶盆帶到臺灣離島,包含金門、小金門、澎湖等地,種樹團隊運用水寶盆及種樹專業,與當地種樹團隊合作,挑戰各種不利種樹的天候與地質,包含夏季沙溫高達80度、冬季鹽滷的強勁季風的沙灘,以及無法保水的玄武岩地質,都成功的讓樹苗成長茁壯,存活率高達70-90%。慈心基金會今年來到第25年,面對全球氣候變異的趨勢,更積極邁向「碳中和」的目標,透過種樹匯碳、打造更多森林為地球減碳降溫,期望與各界合作讓樹樹相連到天邊,為世界的美好未來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