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籲請農友適時防範水稻重要害蟲野螟


飛蝨成蟲聚集危害二期稻作。(記者蔡金旺攝)
 【本報記者蔡金旺台南報導】近期雲嘉南水稻區瘤野螟密度居高不下,田間同時出現稻細族群。此外根據風場資料顯示,飛蝨遷入機率升高,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籲請農民多加留意,適時防治,以確保產量與收成。
水稻瘤野螟又稱縱捲葉蟲、捲葉蟲、葉尾蟲,水稻栽培全期皆能為害,一般以二期作為盛,尤其在夏季時節常隨颱風氣流遷移入境後侵入稻田,若未注意防範,能嚴重影響生育與收成。稻細?為二期稻作重要害蟲,主要來源為一期作田間殘株,除了普遍發生於再生稻外,新插秧稻之風險也隨之提升。稻細?嚴重發生可導致黑粒、不稔、抽穗受阻,對產量影響甚鉅。飛蝨類害蟲與瘤野螟同樣具長距離遷飛特性,根據風場資料顯示於9月下旬遷入機率提升,飛蝨遷入後藏匿繁殖,若未適時預防,常於水稻收穫前夕大量發生,導致蝨燒使得田間顆粒無收。
以上害蟲在防治上需注意:(一)清除前作殘株、田邊雜草,減少害蟲藏匿。(二)合理化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造成稻株生長過密及嫩綠,有利害蟲危害。(三)適時採行藥劑防治。針對瘤野螟,可視田間防治基準,如每叢水稻一隻幼蟲施藥;或每20叢水稻一隻成蟲時,7天後施藥。針對稻細?,建議高風險如留種再生稻比例較高之區域,於分?期、孕穗期間施藥預防。針對飛蝨類害蟲,抽穗前之藥劑防治至為關鍵,務必徹底執行。避免生育後期遭受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