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彙整: 2025 年 5 月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推廣水稻間歇灌溉減碳栽培示範觀摩會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推邁向農業淨零排放之目標,農改場推廣水稻間歇灌溉之水分管理模式,將於114年5月13日上午10時在雲林斗南茹萱農場(https://maps.app.goo.gl/1unZWAJL2cbQ99Nb8) 舉辦「水稻間歇灌溉減碳栽培示範觀摩會」,展示相關成果。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觀摩會中將介紹水稻間歇灌溉減碳栽培之原理、間歇灌溉水分管理及肥料操作模式、間歇灌溉對植株生育影響及碳排減量效益。水稻田於長期湛水土壤缺氧環境下,容易促進土壤產生溫室氣體-甲烷排放。水稻慣行及有機栽培皆可配合間歇灌溉之水分管理操作,使田間土壤適度乾濕交替、維持土壤通氣,可在維持經濟生產之稻穀產量之原則下,同時達到節省田間用水量、促進根系健康生長、植株健壯,並達到減少田間甲烷排放之效益,是對環境更友善的低碳永續栽培模式。敬邀各相關單位、農民團體及農友踴躍參加。

臺南市教育局循環經濟從校園做起復興國小回收換好禮超有感


東區復興國小舉辦「校園循環經濟教育-回收PP類塑膠換禮物」活動。
【民進日報記者黃伃綵台南報導】臺南市政府教育局新聞秘書吳幸樺表示,關注環境永續與教育扎根,臺南市政府與在地企業水順公司(好室喵)今(13)日上午在東區復興國小舉辦「校園循環經濟教育-回收PP類塑膠換禮物」活動。透過實際回收行動,引導學生認識資源再利用的重要性,培養從小實踐低碳生活的觀念,市長黃偉哲、市議員曾培雅與水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麗如都親臨現場,勉勵師生從生活中落實環保行動,讓資源使用能永續。
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臺南作為全臺推動低碳永續的先驅城市,重視每一個推動淨零行動的可能場域,從校園教育做起,是為城市未來累積力量的重要一環。資源再利用看似微小,但每一個小小的選擇,都可以改變環境的大未來,透過與企業合作的塑膠回收教育活動,不只提升學生環保素養,更是實踐全民參與ESG政策的起點,未來將持續結合各界資源推進低碳轉型。
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教育局自102學年度起推動「低碳校園標章認證計畫」,鼓勵各級學校自主從五大面向建構綠色校園,包括:節電、水資源、資源循環、永續綠校園與低碳生活等。其中「資源循環標章」即著重於塑膠、紙類、廚餘等資源的分類與再利用,而本次與「好室喵」合辦的「校園循環經濟教育-回收PP類塑膠換禮物」活動,便是資源循環教育理念的最佳實踐案例之一。
復興國小校長陳茂盛表示,學校今年剛通過「資源循環」與「低碳生活」兩項低碳校園標章認證,本次回收PP類塑膠換禮物的活動,正好與學校在環境永續上的努力相互呼應。這堂結合實作與體驗的環境教育課程,讓學生透過實際回收行動,將舊物轉化為有價值的再生禮物,不僅是對孩子們努力的獎勵,更傳遞出「每一個小小的選擇,都可以改變環境的大未來」的永續信念。

台南市議員余柷青建議臺南市里社區活動中心入口網站應便民再優化促進民生友善政策落地

台南市議員余柷青建議臺南市里社區活動中心入口網站應便民再優化促進民生友善政策落地。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台南市議會第四次定期會民政局與區公所業務報告後,市議員余柷青就「臺南市里社區活動中心入口網站」提出多項改善建議;該網站自101年建置後,到114年2月底才迎來改版,雖網站已然更新,但仍存在多項問題影響民眾使用。
余柷青指出,網站上各區活動中心介紹資訊缺乏一致性,仍存在多版本的文字內容,導致民眾混淆不清;若活動中心暫停出借,建議統一顯示訊息方式並鎖定租借功能,避免民眾誤觸;此外,余議員呼籲網站資訊與租借與否,應與區公所同步更新,讓民眾能即時掌握場地租借情形,減少需親赴區公所查詢的不便,並要求未來訊息需準確,避免出現不合理的未來日期;也期許預計9月上線的線上繳費系統能如期完善,讓民眾使用更便利。
針對公共活動中心活化使用,余議員強調應提升活動中心使用效益,鼓勵教師開設課程、辦理學習與社區交流活動,真正讓資源發揮最大價值。
此外,余柷青議員也建議民政局可於2026年將市府聯合婚禮能移師虎頭埤風景區舉行。該景點擁有完善的場地、交通便利性、設施新穎性,包括虎埤泛月、全齡遊憩場、情人橋及環湖步道,更能結合新化果菜市場的在地農產,更能展現台南在地風情與婚禮的浪漫氛圍的同時也促進農業觀光發展。
  最後,余柷青議員強調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過程,也是市府施政必須重視的地方,從台南市生育獎勵金的提升與育兒設施的設置,對應黃偉哲市長近期一直強調的一里一親子設施,因此呼籲市府應重視親子設施建置在新化。建議民政局與社會局積極合作,運用衛福園區三樓空間設置「新化親子悠遊館」,結合周邊學校、古蹟、老街等在地資源,營造具教育與文化價值的親子共享空間,強化市民對地方生活的認同感;而衛福園區的設置適逢人民生病有地方能就醫,也能夠讓長照服務能落實;至於人生的最後一站,延續第四次定期會所關心新化納骨塔的飽和問題,若能增建或改建,方能讓新化在地生活機能大幅提升。

夢蓮花文化藝術基金會真如的詩與歌黃金時光河讚頌音樂會啟售


廣受臺灣及國際各界熱烈迴響的夢蓮花讚頌合唱團公開演出已邁入20年。圖為2021年夢蓮花讚頌音樂會《真如的詩與歌》演出畫面。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夢蓮花文化藝術基金會新聞連絡人林燕慧廣受臺灣及國際各界熱烈迴響的財團法人夢蓮花文化藝術基金會旗下的夢蓮花讚頌合唱團,公開演出已邁入第20年,多年來精益求精的學習,致力傳遞福智團體真如老師創作的讚頌音樂的精神內涵。今年音樂會將以《真如的詩與歌—黃金時光河》為主題,分別於7月17日假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8月24日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以及於8月25日假國家音樂廳隆重演出。音樂會精選20年來精彩曲目,並邀請國際級音樂家重新編曲,匯聚成黃金之河,向大眾知音呈現。
夢蓮花合唱團及交響樂團多年來精湛演繹,獲海內外票房佳績及專輯獎項殊榮外,更獲音樂界翹楚肯定,共同合作專輯及於海內外知名音樂廳演出,並榮獲世界合唱大賽金質獎肯定。歡迎喜愛讚頌的各界好友,共同來聆聽合唱團20年璀璨心路所凝成的美音聲,感受讚頌提振人心向善的宏偉力量。購票資訊請參見活動網頁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910140473325838336
夢蓮花讚頌合唱團所詠唱的「讚頌」,大多由福智團體真如老師所創作,是一種深度淨化心靈的音樂,結合了信仰與撫慰人心的力量。真如老師潛心修學佛法多年,透過虔敬的祈禱,領悟生命究竟離苦得樂之道,匯成一曲曲讚頌。真如老師同時深廣地關注人們的心靈提升,並帶動大眾實踐觀功念恩、關愛教育、環境保育、蔬食護生、藝術文化等良善的推動。20年來,真如老師以讚頌啟迪與陪伴大眾、社會及世界的有情,跨越災變、疫情、戰爭等風雨,重振內心的聖潔與灑脫。例如,於疫情期間創作讚頌曲《在這個時候》,安慰並陪伴大眾度越疫情的憂惱、讚頌曲《生命協奏曲》,幫助大眾擴展生命的視野、珍愛地球家園等。
夢蓮花讚頌合唱團成立於2001年,由一群業餘的音樂愛好者因讚頌而相遇,溫暖似家人的團隊,以真摯的初心互相陪伴20餘載。團員秉持著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在嚴格的團規下,背唱一首首的複雜詞譜,通過一遍遍的考試闖關。上百場的演出,無數次的練唱,冶煉出和合澄淨的心音。一路走來歷事練心、嚴守紀律、融合團隊等璀璨心路,透過音樂演繹,傳遞讚頌良善利他的力量予大眾。而夢蓮花交響樂團成立於2006年,希望結合各界音樂菁英的專業技能,以多層次的表現,傳遞出讃頌多元豐富的情感,深度提升內心向上向善的力量。(延伸閱讀:夢蓮花「希望之光」讚頌音樂會全臺巡演,溫暖心音感動聽眾・夢蓮花「真如的詩與歌」讚頌音樂會臺中現場、線上直播圓滿,純淨心音感動萬人)
今年讚頌音樂會《真如的詩與歌—黃金時光河》將回顧20年精彩歷程,精選歷年來夢蓮花讚頌合唱團以歲月淬鍊出的多首曲目。其中有幾首還特別邀請海內外知名編曲家重新編曲,譬如2004年的創作曲《拉緊我的手》,由菲律賓的音樂家John Pamintuant重編,以純人聲無伴奏的聖樂風格,呈現出對所有師長摯誠的感恩之情。同時,音樂會邀請多位享譽國內外的音樂家參與,包含知名合唱指揮古育仲、法國第戎指揮金牌獎王子承、花腔女高音傅孟倩、美聲男高音鄧吉龍及張振文等。期望大眾知音,共同來見證與聆賞團員們始終如一的堅持前進、蛻變喜悅、憶念師恩、讚揚佛陀功德的精彩演出。夢蓮花團員也希望透過音聲讚揚,獻給這些年曾經指導過夢蓮花的每位老師與支持他們的觀眾朋友。
夢蓮花文化藝術基金會多年來透過讚頌音樂會、專輯及舞台劇等各種文化藝術的創作與演出,獲臺灣各界及國際上的肯定。包含《般若》交響樂合唱專輯榮獲最佳宗教專輯獎、合唱團與交響樂團歷年來已於臺北國家音樂廳、臺中國家歌劇院及跨足國際至香港、新加坡、上海、加拿大、美國洛杉磯、紐約等地巡迴演出,2018年讚頌音樂會更獲國家音樂廳兩廳院音樂類銷售總票券數排行冠軍。並於2023年及2024年連續榮獲「世界合唱大賽」混聲組及宗教組雙料金質獎肯定。夢蓮花將不斷精益求精,繼續傳唱讚頌的美音聲,提昇及淨化自他心靈,引領大眾進入純淨音樂殿堂,共享寧靜與喜悅的力量。(延伸閱讀:夢蓮花讚頌合唱團獲世界合唱大賽雙金殊榮!向國際傳遞慈悲力量)
2025《真如的詩與歌—黃金時光河》讚頌音樂會精彩曲目:拉緊我的手》、《想上師》、《藕花深處》、《白蓮花》、《思念的河》、《護法讚》、《琴韻》、《記憶》、《又見你的容顏》、《第一縷晨光》、《花開月圓》、《希望》、《拉章》、《永不分離》、《踏浪而歌》、《正念威武》、《翺翔》、《燈明了》、《照徹心海》、《月色花香》。

台南市議員余柷青籲汛期將至南科區外圍治水進度加把勁籲水利局兼顧生態與居民安全

台南市議員余柷青籲汛期將至南科區外圍治水進度加把勁籲水利局兼顧生態與居民安全 。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台南市議員 余柷青針對水利局及新聞處的業務報告進行質詢,關心多項治水工程進度與區域排水問題,尤其著重於虎頭溪新和庄段護岸治理工程的延宕情形以及新化治水最後一哩路。
  余議員指出,汛期將至新和庄段工程因遇到環保團體關切瀕危物種「脊紋鼓蟌」棲地影響而延宕,當初已通過生態環評,雖應兼顧生態保存,但也勿罔市民朋友的安危;水利局回應於5月1日已前往與團體協商,將針對目前已開挖部分加速施工,未開挖標案則持續溝通。
 回顧108年9月6日新化信義路因豪雨淹水,過程C幹線的設置,113年7月25日凱米颱風來臨時明顯有大幅改善,但仍發現民眾私自堵塞排水孔與覆蓋導致部分區域大量積水。余議員呼籲水利局應偕同區公所加強巡查與宣導,並持續維護清淤,使排水系統暢通。
 此外,余議員關心並期待新化治水更完善,多項治水工程若能完成期許一勞永逸,包括新化A幹線排水的A2分洪道(位置於民生路234巷周邊)的加速工程規畫,讓地勢較高的水流能有效分流,減緩正新路與大新路的淹水壓力、虎頭溪下游處下甲橋段排水工程,建請水利局與工務局積極配合,讓治水工程不延宕以及衛生一號排水箱加寬工程,有效緩解三條水流匯流處的瞬間水量,以上之工程完善,皆有助於提前分流洪水與提升護岸功能,呼籲水利局全力推動。
 針對山上區,余議員指出國三山上交流道旁至曾文溪之間為淹水熱區,建議於該地設置滯洪池以減緩積水,沿途周遭的護岸若能增加排水孔洞、並請相關單位清溝,以利排水順暢;水利局表示已有規劃,但礙於農地徵收問題尚在研議中,余議員籲請儘速協調。
  至於安定區的蘇厝滯洪池、港口滯洪池,目前已具備治水與生態教育功能,余議員建議未來能朝向休閒觀光方向發展,活化使用率,提升安定整體區域亮點。
 余柷青議員強調:「治水工作不僅關乎防災,更連結城市的永續發展與居民生活品質,期待水利局加速推動,市府與地方齊心合作,讓台南更安全、更宜居。」

臺南市政府與敏惠護專合作辦理特教助理員36小時職前訓練

教育局拜訪敏惠護專尋求合作。
 【民進日報記者黃伃綵台南報導】臺南市政府教育局新聞秘書吳幸樺表示,為支援特教學生在校生活完成各項學習任務,臺南市政府與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合作,將在114年7月14日敏惠護專校園辦理特教學生助理人員36小時職前訓練,預計招收144名學員,以專業的師資團隊規劃相關課程,涵蓋生活照護、輔具運用、協同特教教師進行教學等相關教學活動,提昇助理員專業知能與精進服務品質,歡迎有興趣者踴躍報名。
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臺南市教育理念在於確保每位學生獲得公平、適性且高品質的教育,對身心障礙學生亦然。市府每年挹注相關經費及人力,針對不同特殊需求的特教學生提供相關服務,落實教育機會均等。114年度1至6月補助333所學校(園)進用助理員,服務1,809名特教學生,時數達27萬6,964小時,共計挹注6,279萬1,144元,充份表現南市對特殊教育的努力與付出。
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南市目前共有7,704名特教學生,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障礙程度及學習需求,各校申請助理員進行支援性服務,協助特教學生在校完成學習任務。南市每年辦理助理員36小時職前訓練及在職訓練,114年將透過與敏惠護專合作,為南市特教環境挹注專業知能及實作與案例分享。
敏惠護專校長葉至誠表示,感謝南市教育局給學校辦理職前訓練的機會,學校辦學以人文關懷為出發點,由護理科、幼保科、長期照顧與健康促進管理科規劃特助員職前訓練課程,讓學校涉略特殊教育領域,是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學校擁有專業師資團隊及豐沛的教學與實務經驗,對特助員職前訓練是一大助力,也是未來特助員入校服務特教學生的一大保障。
教育局表示,114年度特助員36小時職前訓練報名方式將公布於公告系統(https://bulletin.tn.edu.tw/)及敏惠護專學校網站(https://www.mhchcm.edu.tw/),歡迎報名參加,亦可諮詢敏惠護專(電話:06-622-6111 分機 779,信箱:A140@o365.mhchcm.edu.tw)。另外,南市自113年8月1日啟用特教助理員線上研習平臺(https://assistant.tn.edu.tw/),課程多元豐富,提供各校特助員線上學習機會,亦希望儲備更多特助員人力、提升專業知能,以支援性服務特教學生,幫助這些孩子完成在校學習活動,協助參與各項活動,融入校園生活、建立自信,點燃生命光輝。

臺南市大內區公所母親節表揚活動溫馨登場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為表達對母親辛勤奉獻的深切感謝,大內區公所於上午,在石子瀨社區活動中心舉辦「114年度母親節表揚活動」,藉由公開表揚模範母親,向長年無怨無悔付出的母親們獻上最誠摯的敬意與祝福。
表揚活動在熱烈掌聲中揭開序幕,由各里里長陪同模範母親們走在象徵榮耀的紅毯,區長陳俊達牽著每位媽媽進場並獻上康乃馨致意。環湖社區不老打擊樂團以歡快的鼓聲開場,象徵母親們堅毅及無私的愛;大內健康快樂合唱團以柔美歌聲唱出子女對母親的感恩之情,讓現場氣氛更加溫馨感人,活動在模範母親合照時刻,讓媽媽們感受到榮耀與溫情,本次也邀請台安藥局共襄盛舉,致贈母親節健康禮包,為媽媽們送上一份實質的祝福與感謝。最後的餐敘時光,讓媽媽們與家人齊聚一堂,在笑語與溫情中共度佳節。
黃偉哲市長表示,母親用愛與包容撐起整個家庭的穩定,區公所每年舉辦母親節表揚活動,期盼藉此喚起社會大眾對母職價值的重視,也讓媽媽們感受到來自社會與家庭的肯定與感謝。
陳俊達區長表示本次表揚各里辦公處共推薦出10名慈暉媽媽,包括石湖里陳楊淑彬、石城里陳姜林杏、石林里楊葉美輪、環湖里鄭劉信女、曲溪里吳秀雲、內郭里陳許月汝、內江里張秀枝、大內里陳雪娥、二溪里王郭錦雀、頭社里李惠香,其中由王郭錦雀於5月4日代表大內區至臺南市政府接受表揚。在這充滿感恩的日子裡,大內區公所向每一位辛勤付出的母親深深致敬,祝福天下媽媽們母親節快樂、平安喜樂。

福智教育園區啟動蜜蜂課程有成實踐食農與護生理念


福智教育園區師生聽取蜂農講解(福智教育園區提供)。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福智教育園區媒體聯絡人林燕慧表示,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福智教育園區,自114學年起啟動「蜜蜂課程」有成,透由學習養殖及照護極具生態指標的蜜蜂,進而深入實踐食農教育與護生教育的內涵。目前園區已成功養殖本土東方蜂及義大利蜂,並採收第一批蜂蜜提供老師與同學食用。蜜蜂課程將生態環境與護生理念設計融入,更結合家長群的專長,陪同學子一起經歷從製作蜂巢到取蜜、蜂蠟再利用等過程,不僅提升學生對自然生態的認識,更強調尊重生命、關注糧食安全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實踐護生與永續理念。
蜜蜂對生態與糧食安全息息相關,是非常關鍵的角色。如果蜜蜂大規模消失,將導致作物大幅減產,亦將導致糧食價格上升、生態系失衡。福智教育園區擁有廣大的校區,周圍環繞有機農田,樹木疏密有致。為了強化生態保育理念與實作體驗,老師們透過「蜜蜂課程」傳遞世界面臨的嚴竣生態議題,同時決定由自身做起,從零開始,前往農場請益養蜂技術,學習養護技巧,並設計適合學子的課程,逐步建置蜜蜂的棲息環境,親師生於開學後定期照護蜂群。
與傳統商業蜂農不同,福智教育園區「蜜蜂課程」強調慈心護生的原則,內容涵蓋蜜蜂生態知識、實地照護、採蜜技巧與蜂蜜產品加工等,包含在園區內的榕樹區域,親師生們合作建造蜜蜂的家——蜂箱,包括焊接、鋸木材、搭鐵架等;在蜂箱管理與採蜜過程中,採取低干擾、低傷害的方式,尊重蜜蜂自然建巢與儲蜜習性;對報名課程同學設有參與門檻,例如會害怕昆蟲、有密集恐懼症等,讓學子們明白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與挑戰。透過實地操作與反思,學生觀察並學習到蜂群組織的高效協作模式與自然界的運作智慧。
養蜂課程是結合生命教育、生態保育及技能實作的跨領域教學實踐。福智教育園區進一步建置本土東方蜂的自然巢穴,推廣野蜂棲地營造,強化在地的生態鏈,也嘗試以蜂巢蜂蠟製作蠟燭等,拓展課程延伸價值。近期師生已至桃源農場參訪和實習,未來會於校園內實作,期待復育本土東方蜂的生態。意外的是,園區內種植大面積的樹木與花草,師生們因為養護蜜蜂之故,特別觀察時令季節開花的花種與花開的狀況。透過「蜜蜂課程」,不僅讓學生理解蜜蜂對生態的重要性,啟發學生對自然的敬畏與責任感,也讓他們親身參與保護生態的過程,並從中感受團隊合作與生活美學的價值,讓永續實際札根於校園,共盼守護更美好的未來。

慈心基金會擴大花東小米保種復振計畫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慈心基金會媒體聯絡人羅聖萍表示,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自2024年啟動小米保種及小米進校園系列行動後,於今(2025)年在花蓮及臺東兩地持續推動,將校園教育拓展至社會、經濟及文化等多元面向,積極開展小米復振計畫。除了輔導農民轉種有機及友善小米外,也將小米和臺灣原生種紅藜帶進了校園營養午餐及文健站長輩午餐之中,並設計「從種植到餐桌上」的食農教育課程,讓學生全程參與小米復耕的歷程。同時,基金會發起了「小米甘酒釀義賣」活動,結合店家通路,邀請社會大眾共同支持與響應,擴大保存多元原民傳統文化,也確保人類的糧食安全,讓具有調適氣候能力的小米、紅藜持續被種下。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當小米及其他具有原民文化特色的農作物成為日常食材時,原住民的種子便能持續耕種,進而發展出具有氣候韌性、生物多樣性及糧食安全的保種方式。2025年,基金會將小米和紅藜帶入校園營養午餐計畫,預計支持30位部落保種農友,契作採購1.4噸的有機及友善耕作小米,供應48所花東部落學校及6個文化健康站,讓孩子們熟悉傳統作物,還能在味覺上與傳統文化產生深刻的連結。同時,全榖雜糧富含維生素B及礦物質,有助於兼顧學童與部落長者們的健康營養。(延伸閱讀: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花東地區原鄉保種及復育計畫 以「吃」傳承部落飲食文化 讓小米「種」回斜坡上)
同步進行的「從種植到餐桌上」的食農教育課程,在校園內開闢小米種植區,結合部落耆老的祈福儀式,帶領部落孩子一起種植小米,從播種、疏苗、除草到收成,全程參與小米復耕,讓孩子們認識小米不僅是糧食,更肩負文化、生態與永續的使命。
自去年3月開始,慈心基金會透過13家企業的支持,認養8位農友種植560公斤的有機及友善的小米,讓12所學校及2個文化健康站的692位長者享用這些營養午餐及點心,強化部落青壯年種植小米的價值感,並連結部落的社交情感,重拾式微的部落文化。今年,慈心基金會計畫持續擴大,希望邀請廣大企業主的支持與贊助,促進部落產銷形成正向循環,傳承民族味覺與永續保種的精神。(延伸閱讀: 里仁長期支持建構原鄉有機小米復育產業鏈 贊助校園營養午餐 讓小米「種」回部落的土地上!)
另外,慈心基金會結合花蓮無思農莊與台東力卡珈琲合作,推出無酒精「小米甘酒釀」的公益義賣活動。該產品將在台東力卡珈琲、虎比公寓以及無思農莊的網站上販售,讓消費者能夠輕鬆購買「小米甘酒釀」。無思農莊創辦人李洺展因為走進小米田,深刻體會部落生活圍繞小米耕作的文化傳承意義,因此投入手作「小米甘酒釀」。力卡珈琲主理人謝政義,因希望解決家人種植小米的困難而返鄉務農,對基金會的努力感到感動,願意共同邀請消費者支持這項義賣活動,讓原鄉小米得以永續發展。
小米甘酒釀義賣活動自5月10日開始販售,無思農莊與力卡珈琲將所販售小米甘酒售價的50%全數捐入慈心基金會的小米進校園專案,以持續守護原鄉小米的文化精神。期盼這份心願能集合眾人的力量,歡迎企業及個人支持捐款贊助,共同將原民文化種回生活,讓小米以另外一種聲音,記錄並發揚光大。

金澤市長村山卓拜會黃偉哲 盼延續兩市情誼深化交流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金澤市長村山卓於今(8)日率團蒞府拜會黃偉哲市長,新聞及國際關係處長蘇恩恩一同出席歡迎訪賓,台灣虎航董事長黃世惠也前來向金澤市長致意,參與關於金澤學生修學旅行的討論。金澤市為八田與一技師的故鄉,訪賓們此行也將出席八田與一追思會。
黃市長表示,感謝金澤市每年遠道來台參與八田技師追思活動,烏山頭水庫新建至今,持續灌溉著台南這片土地,八田與一技師的追思會每年都是台南重要的大事。黃市長也贈送村山市長甫推出的「八田穗越」八田米,並向訪賓介紹此款米正是源自烏山頭水庫所灌溉的嘉南平原,特別能傳達台南與金澤的情誼。
黃市長提到,除了烏山頭水庫外,台南也有許多與日本相關的景點,非常希望能藉由促進雙方學生間的修學教育旅行,讓學生們到訪這些富有歷史與文化教育意義的古蹟參觀,將上一代的情誼延續到下一代,更深化兩市友好關係。
村山市長首先對年初的地震受災民眾表達慰問,希望災民早日回歸正常生活。村山市長表示,金澤市的偉人博物館預計今年開放讓市民免費入館參觀,盼能讓更多金澤市民認識八田與一技師。村山市長也提到,過去金澤市立學校的教育旅行多在國內舉辦,今年特別安排學生於12月前來台灣,希望屆時能讓學生們實地參觀烏山頭水庫,了解台南與金澤這段特別的緣分。此外,也非常希望接下來能促進雙方在體育、文化上的交流。
八田與一技師為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的建設設計者,出身於金澤市,因而促成了台南與金澤的淵源。自2011年「八田與一紀念園區」落成以來,疫情期間除外,金澤市每年均派員來台參加八田技師追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