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為落實農業部推動之「淨零排放」與「永續農業」政策,協助農友面對文旦修剪枝條廢棄物處理的產業問題,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訂於 10月17日(星期五)上午10時,假臺南市麻豆區和華果園舉辦「文旦修剪枝條現地粉碎循環利用與土壤增匯田間示範觀摩會」,邀請農友現場觀摩實機操作,見證循環農業的實踐成效。
臺南市為全臺文旦最重要產區,栽培面積逾1,100公頃,其中麻豆區與下營區即佔全市栽培面積九成以上。每年冬季修剪作業集中於11月至翌年1月期間,估計每公頃可產生6至21公噸枝條廢棄物。過往多以焚燒、堆置或自行清運等方式處理,不僅耗費人力、成本,也易造成空氣污染與碳排放問題。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陳昱初場長指出,文旦園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簡單來講就是利用乘坐式割草機將修剪下來的葉片及枝條(直徑2公分以下)直接就地粉碎敷蓋於園區地面,粉碎1週內枝條即乾枯萎凋,約3至4個月可達腐化、分解;經二次粉碎處理,枝條粉碎更為均一及腐化速度更加快速。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省工好操作,同時增加土壤保濕性與碳循環。
為評估循環利用對土壤碳儲潛力的貢獻,臺南農改場亦在麻豆地區草生栽培果園進行土壤碳儲調查,涵蓋井東、安正、安業、寮廍等20處文旦園區。發現草生管理園區土壤平均碳儲量為56公噸/公頃/年,為未實施草生栽培者的2倍以上。同時,土壤有機質含量亦較高,展現良好土壤團粒穩定度與碳匯潛能。
臺南農改場強調,推動修剪枝條廢棄物現地粉碎處理與草生栽培管理,不僅可減少農業廢棄物、降低碳排放量,更有助建立亞熱帶地區果園碳匯模式,成為果園邁向淨零排放與綠色經營的關鍵實踐。本次觀摩會同時安排和華果園示範場域,進行乘坐式割草現場操作及修剪枝條現地粉碎處理流程,由研究人員說明文旦修枝循環利用、草生栽培管理與土壤碳匯調查成果。誠摯邀請果農朋友蒞臨參與,攜手邁向環境友善、效益兼顧的果園經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