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提升國產飼料供應推動擴大硬質玉米種植面積政策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昨日強調,國際糧食生產供應鏈不穩,為確保國內糧食生產無虞且提升國產飼料供應量能,特別推動「擴大硬質玉米種植面積」政策,期能增加硬質玉米栽培面積以提高糧食自給率。
農改場指出,為鼓勵農友種植,凡經勘查符合規定且達最低繳售數量2,500公斤/公頃者,得領取契作獎勵金1公頃60,000元。如果土地屬特定農業區、一般農業區的農牧用地,可再申領環境基本給付1公頃5,000元。如是通過產銷履歷驗證,每年得領取1公頃15,000元。
目前,種植硬質玉米可全面機械化管理,從田區整地、播種、噴藥、中耕培土、採收到籽粒烘乾作業,均可透過省工機械完成,相對減輕人力負擔問題。
農改場表示,雲嘉南地區的硬質玉米種植以8月下旬至9月下旬為佳。品種選擇上,硬質玉米臺南29號及臺農7號屬中熟性品種,產量平均每公頃有6,500至7,500公斤,生育期為120至135天,若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種,可在翌年1月中旬前完成採收,以搭配一期作的水稻輪作。又因該2品種抗銹病且莖稈強健、具耐倒伏特性,適合提供東北季風較強的沿海鄉鎮選擇。
硬質玉米本身屬粗放且生長勢強的作物,惟目前應特別注意秋行軍蟲的危害問題。由於該害蟲易藏匿於植株心葉內,以致防治成效有限。因此,建議在播種後10至14天,進行田區巡視時,若發現玉米葉片開始有葉肉遭啃食且僅剩一層白膜的情況,應進行初期防治作業,以抑制該蟲的密度增生。
農改場強調,在臺灣,雲嘉南地區為種植硬質玉米最重要的產區,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配合該項政策推動,提供硬質玉米栽培管理要點說明,期能對有興趣加入栽培行列之農友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