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產試驗所人工授精技術與乳羊群性能改良合體


畜產試驗所採人工授精培訓人員實際操作。(記者蔡金旺攝)
 【記者蔡金旺台南報導】畜產試驗所發展山羊人工授精技術多年,對人工授精技術各部分進行優化及標準化修正後,人工授精的成功率及穩定度都有所提升,現階段更結合乳羊群性能改良計畫,從飼養管理、營養及遺傳層面多管齊下進行羊群性能改進,勢必使得乳羊群性能改良更有效。
畜試所長黃振芳表示,今年執行的「草食動物畜禽優化技術」計畫主要透過人工生殖技術落實於民間羊場,培訓農民的技術能力,利於技術的承接,在技術優勢方面,人工授精執行程序從羊隻挑選、發情同期化處理、母羊發情觀察、人工授精時間及最後的懷孕檢測,都已建立執行標準,減少各羊場間因背景不同而產生的差異,平均成功率介於50至55%。
另外更結合乳羊群性能改良計畫,將經過飼養管理及營養調校後的羊場,輔以法國進口後裔檢定公羊之冷凍精液或是自場公羊生產之精液進行人工授精,進一步在遺傳上加以提升,透過各項數據的記錄,可量化性能改進效果,讓改進不再無感。
如果羊場使用自己的種公羊進行配種者,也可以經由後裔資料收集,回推而驗證公羊的性能。優良公羊透過採精及冷凍精液製作可將其優良性能保存,使其性能之延續及擴展得以最大化。兩個計畫經過扣合後,將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形成一個完整的技術套組與解決方案,更有效率的提升臺灣乳羊群性能。
畜試所恆春分所長陳嘉昇另外說明,藉由人工授精與乳羊群性能改良計畫的結合,專業人才培育及改進量化結果呈現,最終可將成果包裝成一個完整的套組,並逐漸移轉至民間協會、畜牧資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