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所培育的樹薯。(記者蔡金旺攝)
【本報記者蔡金旺台南報導】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為臺灣雜糧作物研究的重鎮,自建場以來,在棉花、黃麻、甘薯、落花生及玉米都有重大建樹,另在收集樹薯種原和研究成果也相當豐碩,現更完成建立教育及遺傳資源保存園圃,現在也已進入產季。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指出,樹薯又稱木薯,原產於熱帶,屬於大戟科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根部可食用,常被製成樹薯粉,又稱為木薯粉或生粉,因耐性強,可生長於貧瘠、乾旱土壤,早期在臺灣坡地山區廣被栽種。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在2012年樹薯被比爾蓋茲基金會選為熱帶地區重要糧食作物,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樹薯種原圃,保存了臺南育1號至7號及國內外品種系,除緬懷農改場前輩的努力,也期待後進見賢思齊,為臺灣農業貢獻心力。
臺灣樹薯在日據時代以前僅有少量種植,1902年引進新品種試種後,栽培逐漸普遍,光復後由於國內味精工業、製酒、飼料市場及養鰻事業等需求,栽培面積大幅增加,但隨著國內環境變遷,栽培樹薯利潤微薄,加上飼料供應型態的改變,國內樹薯栽培面積逐年下降。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指出,2015年臺灣樹薯種植面積只有35公頃,主要種植於高雄市六龜茂林、苗栗縣三義及嘉義縣中埔鄉的山區,樹薯為最廉價的熱量來源,未來改善其澱粉品質,將可與其他玉米或甘藷澱粉相競爭,另外高果糖、高蛋白樹薯或酒精的研製,都可能進一步開拓樹薯的利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