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農業新聞

CITYLINK農村派對南臺灣農村展現魅力走進北部民眾生活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南分署副分署長祝瑞敏表示,為推廣南部農村發展與產業加值,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南分署「2025 CITY LINK農村派對」於10月12日特地北上在臺北客家文化主題園區舉辦。有來自臺南、高雄、屏東、澎湖、金門等地40組具有農村特色的農特產品,同時將農村旅遊與文化體驗帶進城市,現場人潮不斷,氣氛熱烈。
活動以「南有故事,北有迴響」為主題,串連南北交流,並以四大亮點呈現農村魅力。「魅力農遊」集結農場、牧場、製茶廠與產業協會,帶領民眾了解農村體驗與環境保育;「南方拾光」透過故事分享與DIY體驗,讓參加者感受農村文化背後的韌性與美好;「初見黑金」、「青禾之間」聚焦新興農業與青農力量,包含屏東可可、咖啡、食農教育相關教具體驗商品等,展現南方產業的創新活力。
農村水保署臺南分署分署長柯燦堂表示,今年特地將南部地區農村再生包含區域亮點、常民文化、青年人培、食農教育及休閒產業等執行的成果帶到臺北來展出,本次活動不僅要推廣南臺灣農村特色與產業,更期待北部民眾透過市集、故事分享與DIY體驗,感受南臺灣農村的智慧、情感與價值。
本次展出DIY體驗受到民眾熱烈歡迎,包含排灣族童玩動手做、高粱掃把編織、黑米飯糰製作、竹製鳳梨造型書籤編織、食農版畫絹印袋體驗等活動,小朋友在農村夥伴引導下動手操作,不僅玩得開心,也學習到農村生活智慧。這些活動不只是單純的市集互動,更展現農村旅遊的獨特魅力,透過實際操作與文化傳承,讓民眾認識南臺灣農村的生活樣貌,更能在體驗的過程中了解農村的生態環境、產業故事與人文風情。
舞台活動表演精采,來自「關廟東勢旺萊寶貝」阿公阿嬤帶來熱鬧的宋江陣,與「CornerStyle 街角風情」樂團的現場演出,傳統與現代交織,贏得觀眾掌聲。活動整日人潮不斷,大家意猶未盡。未來也將持續推動農村加值與觀光發展,讓更多人走進農村、看見農村。

農糧署南區分署說明品嚐火紅魅力揭開紅龍果甜美秘密

農糧署南區分署說明品嚐火紅魅力揭開紅龍果甜美秘密 。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南報導】夏秋之際,來上一口香甜多汁的紅龍果,增添幸福好滋味!臺灣風土氣候適合紅龍果生長,果形亮麗,果肉纖維細緻、汁豐沛味清甜。南部紅龍果主要種植於臺南東山及屏東長治、新埤、鹽埔等地區,每年6-11月是盛產時期,並透過適時疏花疏果進行產期與產量調節,讓消費者便利選購新鮮優質的臺灣國產紅龍果。
農糧署南區分署王副分署長欣俞說明,紅龍果富含維生素C、水溶性膳食纖維及鉀、鎂、鐵等多種礦物質成分,營養價值高且熱量較低,是兼顧健康與輕食的好選擇。品種多達10幾種,包含白肉及紅肉品種,白肉種外型橢圓,鱗片修長,膳食纖維含量高;而紅肉種外型偏正圓,鱗片較短,果肉細緻甜度高。消費者想挑選好吃的紅龍果,可以掌握小訣竅,以果形飽滿、輕壓有彈性,果蒂及鱗片新鮮、果色亮麗、無裂痕或凹陷且轉色均勻者為佳,想嘗鮮的您可別選錯唷!
此外,紅肉種富含甜菜紅素,為天然色素,近來成為手搖飲料、烹飪及烘焙食品新寵,應用於食品可增加視覺吸引力,創造出獨特漸層效果,市面上各通路亦有相關果乾、果醬、冰品、甜點等多樣化加工產品,打造一場兼具視覺與味覺的盛宴,消費者可依自行喜好多加選購,支持國產在地優質農產品。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發布烤肉新風味清脆筍用玉米健康上桌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中秋節即將來臨,家家戶戶忙著採購食材、準備烤肉,在煙火氣與歡笑聲中迎接團聚時光。
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特別推薦一款兼具健康與美味的時令食材-筍用玉米(baby corn),不僅口感清脆、低熱量、高纖維,還富含維生素A、B1、B2以及鐵與鈣等礦物質,是平衡烤肉油膩感、增添爽口層次的理想選擇。
臺南場表示,市面上的筍用玉米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為專門育成的筍用品種,花絲多呈淡紅色,因此又被俗稱為「紅鬚筍用玉米」;另一類則來自一般食用玉米,為了讓上方的主要果穗能夠飽滿發育,農民會適時摘取下方的第二果穗作為筍用玉米,這類玉米的花絲大多為綠白色。無論品種差異如何,筍用玉米的爽脆口感與淡雅甜味,都是餐桌上的好搭配。
臺南場指出,筍用玉米是玉米在吐絲授粉前採收的幼嫩果穗,因外形酷似竹筍而得名說明,最佳採收時間是在果穗的花絲剛從苞葉中露出後2至3日,這時候的玉米尚未發育完全,保有最嫩的質地。剝開苞葉後,果穗長度約10至11公分、直徑約1.2至1.5公分、重量約8至10公克,且整體呈現細緻的長筒狀,為品質最佳的標準型態。購買時建議選擇仍保留苞葉的筍用玉米,並觀察苞葉是否鮮綠無蟲蛀、花絲新鮮未乾枯、籽粒尚未明顯鼓起,這些都是判斷新鮮與否的關鍵指標。
購買後若尚未食用,應立即冷藏保存,並於1至2週內食用完畢,以維持脆嫩口感與甜味。如果購買的是已剝除外殼的筍用玉米,建議以保鮮膜包覆或放入保鮮盒中密封冷藏,避免水分流失,確保品質不變。筍用玉米在保存不當時容易失水乾癟,不僅影響口感,也會降低營養價值。
 臺南場進一步表示,除了燒烤外,筍用玉米亦適合用於快炒、清燙、涼拌等料理方式,無論是作為主食配菜,或搭配肉類食材入鍋同煮,都能呈現爽口不膩的風味特色,是餐桌上兼具健康與美味的優質蔬菜。同時請消費者選購時可認明具有產銷履歷標章的筍用玉米,不僅食得安心,也能支持臺灣在地農民的用心栽培。

2025 City Link農村派對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熱鬧登場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南分署主辦「2025 City Link農村派對」農村生活文化市集,10月12日(星期日)上午11時至晚間7時於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登場,超過40個南臺灣特色物產及文化相關產品攤位,本次市集也推出消費滿300元換取50元折價券限量優惠,活動免費入場,適合攜家帶眷前往體驗,邀請民眾踴躍參加。
活動以「南有故事,城有迴響」為主題,邀集來自臺南、高雄、屏東、澎湖、金門40組的農村團體,帶來極具特色的文化及好物販售,匯聚在地農產、手作工藝、常民技藝與鄉土飲食,展現生產的多元樣貌與生活的真實溫度,期望讓南方土地的智慧、情感與價值,在城市中被看見、被聽見。現場規劃七大分區,分別為「魅力農遊」、「南方拾光」、「初見黑金」、「青禾之間」、「好客埕席」、「農藝DIY」、「成果展示區」,每一分區都有相對應的主題成果及商品好物,蘊含著農村夥伴的生活與熱情。
除了市集展售,更安排多元表演與互動體驗,由「關廟東勢旺萊寶貝」阿公阿嬤宋江陣揭開序幕,「CornerStyle 街角風情」樂團帶來音樂演出。此外,農藝DIY體驗活動包含排灣族農村童玩、金門高粱掃把、臺南黑米飯糰、竹編與絹印袋等,適合親子共同參與,體驗農村工藝之美與食農之樂。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南分署副分署長祝瑞敏表示,這場派對是一場產業與文化的饗宴,讓民眾感受農村的深度與人情味,也可進一步理解農村文化的價值與韌性。

台南市政府農業局助農民全面邁向復原與重返生產之路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農業局表示,截至10月7日止,台南市農損現金救助申請共計22,321件,其中農糧19,063件、漁業2,347件、畜牧627件、漁船(筏)284件;案件陸續經各公所會勘後送交農業部,中央已核定11,430件。另針對災後復原與專案輔導措施,全市共計2,079件,預估金額8億2,062萬7,433元,加上爭取22家農會修繕補助經費2.06億元,整體災後復原重建特別預算規模達10.26億元,市府積極推動復建作業,全力協助受災農民重返生產。
農業局指出,針對溫室設施修繕部分,已受理266件申請,媒合率達100%,其中44件已完成修繕;另提供20家拆除業者名單供農民參考,並協調9家農會協助農民清運毀損農膜,共計幫助543位農民,清除432餘公噸廢棄物。此外,針對農損廢棄物清理,農膜清運約43.8萬公斤、火鶴花廢棄物約22.1萬公斤,漁業廢棄物共243公噸,均已完成或持續清運中。
民政局表示,為協助受丹娜絲颱風影響的災民儘速恢復家園,市府持續推動慰助金與自行修繕補助作業,秉持從速、從實原則辦理,截至10月7日為止,家園復原慰助金案件核撥率達100%,確保每一位受災戶都能及時獲得補助與關懷,此外,市府並同步協助弱勢及低收入戶優先審核、即時發放,展現守護市民生活保障之使命。

臺南改良場育成黃花苞舌蘭臺南5號完成授權

臺南改良場育成黃花苞舌蘭臺南5號完成授權。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為推動景觀植物多樣化應用,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歷時多年育成國內首見黃花苞舌蘭新品種「臺南5號」,已取得植物品種權,並於今日正式與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實驗林管理處完成非專屬技術授權簽約儀式,雙方將攜手推動該品種於景觀造景、校園綠美化與民眾居家栽培的應用與推廣。
苞舌蘭「臺南5號」為高大亮眼之黃花大型品種,單花直徑可達9公分,花莖高達75公分,整株姿態挺拔,色彩鮮明,花期長達數月,。該品種除具備景觀效果佳、花色罕見等優勢外,更具有抗病力強、栽培管理容易、維護成本低等特點,特別適合南部地區戶外庭園、公共空間與盆植使用,為景觀園藝產業注入新活力。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陳昱初場長表示,苞舌蘭臺南5號的育成與授權推廣,代表該場在花卉品種選育與技術轉移上的重大成果。此次技轉與國立中興大學合作,透過學研機構具備之展示資源與教學場域,將加速新品種導入應用,帶動蘭花栽培生活化與景觀化。未來臺南改良場也將持續推動研發成果與產業接軌,建構從研發到應用的完整推廣體系。
目前「臺南5號已於中興大學新化林場內完成種植與展示規劃,預計未來將進行苗株販售及教育推廣,民眾除可親臨賞花外,亦可選購栽種。透過本次簽約合作,期盼讓臺灣民眾在更多角落欣賞到亮麗的黃花苞舌蘭,拓展國產花卉品種的多元價值。

農糧署南區分署農會超市大變革便民服務大躍進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中秋佳節即將來臨,您是否仍猶豫禮品到哪買?臺灣物產豐碩,品質好,加上嚴格的安全管控、抽驗,搭配產銷履歷的推動,臺灣蔬果是您可以安心享用,大快朵頤的不二選擇。農糧署南區分署鼓勵農民積極參與推動產銷履歷、有機驗證,提供消費者食用安全的食材外;也輔導農會超市升級設備,改善購物動線,培養員工專業職能,設置農民直銷站等,延長蔬果保鮮期,讓消費者能買到新鮮、高品質的農產品,又能得到親切專業的服務。
農糧署南區分署說明,為結合農村社區加強農特產品銷售之推動,輔導農會辦理農村社區小舖、農民直銷站、農民市集設置與經營,利用舊有建築物,或運用農會超市、展售中心等,成為行銷或推廣與銷售該社區農特產品據點,以增加農產品行銷管道,宣導地產地消理念,減少中間流通成本,縮短食物里程,推動定期定點展售,提供消費者新鮮、安全、安心、具地方特色及魅力的農產品。
該分署表示:農村社區農產品銷售據點以新鮮、安全、安心及多樣化為訴求,少量多樣,嚴選優質安全的來源,由農民以當日或當季自產之生鮮農產品或初級加工品,自行訂價、上架並擔負產品安全責任,透過面對面互動,將安心直接傳送給消費者,另一特色為各據點可方便尋找到當地或其他區農會農特產品,並利用各社群媒體推展,辦理直銷、團購等,消費者可更便捷購買各地農特產品。近來更與OKmart合作,將您對親友的關懷與感謝在最短時間送達。農糧署南區分署進一步說明,各農會銷售據點產品豐富,是佳節送禮選購的首選,讓你一次購足所需,新鮮、安全又便利。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稻臺南20號紙膜節水插秧農業永續未來式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臺南20號。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隨著氣候變遷與永續農業重要性的提升,農業逐漸成為實踐ESG(環境 Environmental、社會 Social、公司治理 理念的關鍵場域。農業部致力推動兼具環境友善與社會價值的創新農業技術,其中由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育成的「臺南20號」水稻品種,結合可分解的「紙膜插秧技術」導入有機耕作,不僅實現環境永續目標,更具體落實社會照顧與健康飲食的行動價值。本次記者會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啟動「紙膜有機米×在地營養午餐」計畫,展現產官學民攜手落實ESG的實踐決心。此計畫透過「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讓有機米直送在地校園,減少長途運輸碳排放,具體落實低碳永續與地產地消的精神。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陳昱初場長表示,本次在雲林縣政府及豐泰文教基金會共同推動的「雲林縣國中小營養午餐,每週一餐有機米」計畫下,攜手斗南鎮農會,合作推動創新農業技術生產示範,更深化實踐「從產地到餐桌」的社會責任。成功推動雲林地區紙膜有機稻作擴增至10公頃,而產出的優質有機米,則供應於此次此次計畫中 176所國中小學的營養午餐,守護47,133名學童健康飲食。透過此次計畫的推動,與在地農民契作,讓農民獲得穩定收入,學生也能享用最新鮮的在地有機好米。
財團法人豐泰文教基金會董事林淑英表示,基金會本於「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透過推動此計畫,除扶植在地有機農民外,更透過餐桌教育,讓孩童在日常吃飯中, 能學習到健康與生態環境的連結。如今,從孩子們對有機米充滿期待與喜愛,這不僅是守護一碗安心的飯,更是培養下一代對土地與健康的責任感。
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燕容表示,農會積極推廣友善耕作與食農教育,期待透過營養午餐導入有機米,從小紮根學童對環境永續的認知。「消費者願意吃,農民就願意種」,此次合作不僅提高農產品社會價值,也為青年農民與慣行農友提供轉型契機。
「臺南20號」為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育成之超口感稻米品種,口感香Q、糙米細緻軟彈,突破傳統糙米粗硬印象,符合健康飲食潮流。搭配紙膜插秧有機栽培技術,可有效抑制雜草,並節省約13.8%灌溉水量;紙膜通過有機資材驗證,於35至40天內自然分解,對環境零負擔,有助於降低農民轉型有機栽培的門檻。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透過「品種 × 技術」的整合模式,展現低風險、低投入且具高度社會影響力的水稻生產新典範,為台灣農業落實ESG提供可行的示範案例。未來將持續強化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攜手地方政府、農會及企業共同打造「從產地到餐桌」的ESG示範場域,發揮農業生產的多重社會效益,實現地產地消、全民共享、世代永續的農業未來。

農糧署南區分署傳承專業養蜂在地履歷保障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臺南六甲區蜂農李宗銘,承接父親逾四十年的養蜂事業,是在地第二代蜂農。他始終秉持「品質優先」理念,重視龍眼蜂蜜的花源、氣候與溫度等關鍵要素。過去為尋找優質花源,他必須全台奔走;如今隨著技術日益精進,臺南龍眼蜜品質高, 而將蜂箱固定於大內與將軍區,不僅減少搬運、提升效率,更能確保濃純香甜的蜂蜜。
 李宗銘強調,蜂產品的「安全與純度」是消費者最關心的核心,因此他將「產銷履歷」視為蜂蜜生產的基本門檻。每一批蜂蜜皆透過完整紀錄與第三方檢驗,消費者只要掃描QR Code,即可追溯來源。他表示,產銷履歷不只是標章,更是蜂農對消費者的誠信承諾,讓大家能安心享用純淨天然的龍眼蜂蜜。
多年來,李宗銘以穩定品質參與全國蜂蜜評鑑,屢獲佳績,展現龍眼蜂蜜的獨特風味與專業實力,本年更榮獲全國特等獎佳績,顯現透過產銷履歷紀錄生產流程提升蜂蜜品質。農糧署南區分署副分署長王欣俞指出,蜂產品產銷履歷制度涵蓋養殖管理、蜜源環境、採收流程、加工與包裝,並由第三方驗證機構依據國家標準執行檢測,通過者方能貼上「TAP產銷履歷標章」。此制度不僅有效防堵不良產品,更大幅提升國產蜂蜜的品牌價值。 憑藉多年經驗與制度嚴格把關,李宗銘為消費者建立「評鑑肯定」與「履歷驗證」雙重保障,確保每一瓶蜂蜜都安全可靠。
「產銷履歷」制度自2007年推動以來,已涵蓋農作物、畜禽、蜂產品、水產與加工品等多元類別,透過完整紀錄、第三方驗證與QR Code溯源,讓農產品安全、透明、可追溯。農糧署南區分署呼籲,民眾選購具履歷標章的蜂蜜,不僅能守護自身健康,更能支持用心經營的在地蜂農。李宗銘以專業與堅持守護蜂蜜的純淨,讓「安心甜蜜」不只是滋味,更是一份代代傳遞的信任與永續承諾。

畜產試驗所優質國產燕麥新品種酪農朋友好選擇

畜產試驗所優質國產燕麥新品種酪農朋友好選擇。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畜產試驗所與國立臺灣大學農藝系育種團隊自104年起歷經10年時間,自國外引種,選拔出產量高、品質佳、具抗病性、適應本地環境種植之中早熟燕麥品系(QION_15-43),甫於今(114)年7月9正式通過,命名為「燕麥墾丁選一號」,供冬裡作種植,預期可替代進口牧草,同時解決國內缺少高品質國產牧草之問題。
依據農業部農產品進出口統計資料,113年4月至114年3月,我國進口燕麥草數量高達85,000公噸,進口金額超過新臺幣11億元,顯示國內酪農對燕麥乾草之需求甚殷。本品系於104年引進種原,並於同年度進行種子繁殖及品系觀察試驗,105年於臺北市、彰化縣及屏東縣等3地進行品系比較試驗,106年進行消化率氣體動力學試驗並於臺北市、彰化縣、屏東縣及花蓮縣等4地進行區域試驗,107年進行進口燕麥乾草替代性試驗及割期試驗,108至110年進行肥料試驗,106至111年進行病害調查,續於112年假桃園市及屏東縣進行地方試作,並於114年提出命名申請,經學者專家初審及複審會議,通過命名審查。
燕麥墾丁選一號具有高產、抗銹病、營養價值佳及適應性廣等生育特性,屬中熟品系,生育日數較進口燕麥商業品種‘Swan’短,有利於各地區銜接一期作主作物。115年起將設置示範區,提供牧草經營農友、酪農及草食動物飼養業者選擇新品種之參考,同時配合國內牧草調製加工技術進展,將可提升國內高品質芻料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