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柳營王醮登錄無形文化資產


黃偉哲親頒文化資產證書並合影。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傳承百年的「柳營王醮」為柳營區重要的信仰活動,亦為大臺南地區少見內陸型王醮。「柳營王醮」去(111)年10月經臺南市政府文資審議通過,11月公告登錄為臺南市民俗,保存者為柳營代天院,為柳營區首項登錄之無形文化資產。昨日晚間7點代天院舉行年終晚會,臺南市長黃偉哲親臨頒發文化資產證書,表彰柳營代天院對傳承民俗之貢獻,廟方亦捐贈王醮相關百年文獻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讓民俗珍貴文物得以永續保存。
市長黃偉哲表示,傳承百年的「柳營王醮」不僅是地方上重要的宗教活動、慶典盛事,也承載著百年來地方居民的歷史文化、生活記憶,今日來頒發無形文化資產證書是執行市長的職責,也是他個人的榮幸;此外柳營代天院將百年的歷史文物籤筒交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保管研究,讓後代子孫都能了解「柳營王醮」所代表的文化意函,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文化傳承;最後他也祈求代天院的遊王公能繼續庇祐地方國泰民安、信眾生活安康。
昨天的年終晚會市議員沈家鳳、王宣貿,及許多地方人士和附近友宮紛紛前來祝賀,廟方也舉辦摸彩與民同樂,現場熱鬧非凡,許多民眾看到黃偉哲市長來到感到十分驚喜開心,也紛紛向市長打招呼、喊加油。
柳營舊稱「查畝營」,傳說早期於庄東「三角堀」有民宅13戶,奉祀「代天巡狩 遊王」香爐,至清中葉庄頭擴大為三甲內(三角堀、東甲、中甲),每3年一科憑神示選任爐主。1915年臺灣總督府祠廟臺帳記載,每3年一次舉行代天巡狩祭典,1933年臺南州祠廟名鑑亦載,查畝營庄之「代天巡狩遊王會」創立於1856年(清咸豐6年),顯示此項民俗已存在百年以上。早先「遊王公」無固定廟宇、無雕神尊,僅以「一座香爐、一座王令」,輪祀於信徒宅第,至1968年(民國57年)始因神示擇地建廟,稱「代天院」,並確立13庄頭20聚落(跨越柳營、新營、鹽水、六甲)之境域。
「柳營王醮」保持許多在地獨特儀式,包括農曆7月落壇(鑼壇)大典、五營交接安青竹符(天羅地網)、於庄東「三角堀」接送王等等。另於接王後,壇內乩童面蓋黑巾、手持寶劍令旗前往各家戶點收供品,點到之家戶須將豬羊轉至代天院方向,意為除拜天公外,也敬獻給遊王公。迎王之後進行繁複科儀,一天之後即於廟前送王。送王當夜,香境坔頭港、下林仔、秀才及新吉庄仔等庄隨即接續「接王」,維持一整套傳統迎送王風俗,展現急水溪流域中游之地域特色。
文資處表示,「柳營王醮」於109年進行文資委員訪查,經觀察,民俗儀式具備諸多特色,居民自主自發參與度高,保存者代天院傳承用心,不僅辦理王醮,更於當地舉辦研討會、自發整理舊文獻,顯示本項民俗非僅是宗教祭典,並承載了柳營地區的歷史文化認同,現在獲登錄為臺南市無形文化資產,能讓民眾看見此珍貴民俗,期能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