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宗教新聞

福智僧團月稱光明寺溫馨傳月情活動圓滿


月稱光明寺監院性莊法師致詞時鼓勵民眾支持蔬食救地球。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福智僧團新聞聯絡人林金杏表示,福智僧團月稱光明寺秉持佛陀慈悲利生、智慧渡人的精神,於今 (2025) 年 10 月 12 日假苗栗縣苑裡國小舉辦「溫馨傳月情」。活動連續十年結合蔬食與自備環保餐具,鼓勵民眾實踐永續生活行動。今年活動以「蔬醒 健康 護生 愛地球」為主題,吸引逾2,200位民眾攜家帶眷饗宴美味蔬食,估計約減碳1,764 公斤,相當於種下147棵樹一年碳匯量。當日,月稱光明寺監院性莊法師、苗栗縣副縣長邱俐俐、民政處長巫恒昭等縣府團隊也特別到場致意,共同呼籲「蔬醒 健康 護生 愛地球」。
月稱光明寺監院性莊法師致詞時,引用福智團體創辦人日常老和尚智慧法語指出,我們的飲食習慣,已經造成健康的直接損害、經濟的最大損失,如果能夠改變過來,整個大環境,包括暴力傾向也會隨著改過來。福智真如老師秉持「願無邊有情離苦」的慈心精神,推動蔬食、護生、綠色保育、淨塑行動,月稱光明寺為帶動社會良善風氣,藉由活動推廣蔬食,希望大眾能多吃素。性莊法師鼓勵大眾可以選擇一週一餐吃素,或是每天早餐吃素,除了讓自己身體健康,又能蔬食救地球。
今年是溫馨傳月情第十屆,特別邀請「福智關廟護生教育示範園區」參展,帶來兩位特別的動物代表——外來種的蘇卡達象龜,以及曾為流浪狗、現任為護生園區的實習公關狗「櫻花雪」擔任形象大使。透過牠們的故事,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每一個生命中,無論物種、形態或背景,皆有感受苦樂的能力,都是值得被尊重與關懷。活動喚起更多人尊重生命,多吃蔬食、少吃肉,來達成健康、護生及環保三贏的方法。
「温馨傳月情」整體活動以多元的永續理念,帶動鄉親提升心靈,實踐人與社會及環境共善共好為目標,讓每年活動都呈現不同的特色。今年「月稱光明寺展」以拼圖拼出「善業網」,揭示佛法的因果觀念,讓鄉親了解種善因及長養慈悲心的佛法精神與文化,深刻體認佛法因果教育的重要與影響。苗栗縣副縣長邱俐俐率縣府團隊參觀「月稱光明寺展」,與現場民眾齊呼口號「月稱有愛,世界更善」,期許與鄉親攜手共創十善社會。「敬老展區」以關懷社區長者、推動樂齡學習為主軸;「美食展區」以本土食材,料理美味營養的低碳蔬食,讓鄉親實踐「蔬」醒健康任務。
福智團體月稱光明寺自 1997 年成立以來,長期致力人與環境及健康永續的福祉,以福智事業群為合作夥伴,積極推動有機農業、淨塑種樹、智慧護生、孝親敬老、心靈成長、公益捐贈、頒發獎助學金、原生植物復育及護生園區等利生事業。同時,持續透過與產官學界多元合作,開展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積極貢獻。福智團體真如老師秉持日常老和尚的遺志,於月稱光明寺率領僧俗二眾弟子奉行佛陀大乘教法,期能以宗教文化為中心,傳達關愛眾生、守護大地的慈心理念,開展人間希望的淨土。

慈心基金會偕里仁誠食市集舉辦小米狂熱特展


「小米狂熱」特展以花東地區原住民部落常見的11種傳統作物為主(圖為布農豆)。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為了讓更多民眾深入認識和體驗原民傳統作物,慈心基金會於新北市汐止區里仁誠食市集,即日起舉辦「小米狂熱」特展,展期自即日起至2026年3月22日,內容不僅呈現原民傳統作物的歷史與文化,更介紹各種作物的營養價值及5道食譜。同時展售花東地區的糯小米、紅藜、黑豆等,以及使用花東地區原料開發的玉米爆爆、滸苔蘇打餅、紫米八寶粥、黑豆天貝等特色產品,邀請大眾品嚐化身不同樣貌的花東地區雜糧作物,感受部落世代傳承的生命力與文化價值。
在原住民族的祭典中,小米不僅僅是重要的主食,更是世代傳承的情感記憶與信仰。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深耕花東地區多年,從保種復耕的角度,與原住民朋友共同守護傳統作物「小米」的基因多樣性,落實藏種於民,也提升臺灣糧食安全。由於種植小米需要大量的人力,隨著部落人口老化、年輕族群外流,這些五顏六色、穗型各異的部落小米,就在ina、tina(阿美族與布農族對婦女的稱呼)的堅持下,保留了世代傳承的種子,不但守護了部落小米的記憶,也間接豐富了臺灣作物的基因多樣性,為糧食安全提供了關鍵資源。(延伸閱讀:讓小米田成為部落最美的風景)
「小米狂熱」特展以花東地區原住民部落常見的小米、樹豆、紅藜、油芒、高粱等11種傳統作物為主,對於多數民眾可能感覺陌生,但是它們卻是部落重要的糧食文化,展覽內容逐一介紹這些傳統作物在原民文化中,令人意想不到的重要角色。例如高梁,其實不同於用來製酒的金門高梁,魯凱族、排灣族則是用來製作成糕點或湯圓;其實紅藜,有著黃、橘、紅、粉,似彩虹般的果實,不但是營養豐富的超級食物,更是釀造出名聞遐邇小米酒的酒母;特別是小米,更是與原民祭儀密不可分、帶有神聖象徵的主食,連結天地、祖靈、原民之間的情感與信仰。
為了鼓勵民眾在日常飲食中實踐支持原民作物與文化,「小米狂熱」展場也公開5道輕鬆簡易的創意食譜,同時展售13項花東地區原料開發的特色產品,包含:台灣糯小米、台灣紅藜、台灣黑豆,以及添加紅藜製作的滸苔蘇打餅、使用花東部落非基改玉米製作的玉米爆爆,還有使用花東黑豆製作的紫米八寶粥、黑豆天貝、優蛋白滴積精、優蛋白黑豆豆皮、有機黑豆茶包、全豆黑豆乳、黑豆漿等等產品。花東部落的食農文化需要我們共同守護,當小米、紅藜回到平日常見的餐桌,部落的孩子們才得以在傳統的滋味裡,接軌文化記憶。展覽現場里仁誠食市集特別在10月23日前舉辦特色商品優惠活動,歡迎大眾嚐鮮體驗,以實際行動支持原民傳統作物永續傳承。

慈心基金會南投茶博「有機’島茶重磅登場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慈心基金會媒體聯絡人陳豐如指出,年年廣受好評的臺灣有機茶盛會—2025有機茶主題館「有機’島茶」將於2025年10月4日至12日於南投世界茶業博覽會盛大登場。農業部農糧署委託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規劃與執行,歷經7年深耕,每年匯聚各界支持有機的茶友蒞臨,與茶農互享台灣有機茶的獨特風味與故事。「有機’島茶」主題館多年來獲致逾9萬人次參訪,成為有機界的品牌話題及推廣平台。今年,展館匯聚全臺111戶有機茶農,涵蓋12大茶類、111款有機茶品,呈現近三分之一臺灣有機茶農的精湛工藝與多元風味,一次展現臺灣有機茶的廣度與深度。
農糧署表示,「有機’島茶」的展館設計已成為展覽的一大亮點。挑高、通透的半透明建築幾乎成為經典「標配」,今年更以「時尚學」為主題,透過當代生活的時尚語言打破同溫層,吸引年輕世代的目光。展館規劃四大主題區塊:有機美學區、百茶選購區、回字中島體驗區及沙龍論壇區,以動態與靜態交錯的展示手法,呈現有機茶的時尚美學,讓有機茶成為現代生活中一種既自然又時尚的流動語言,同時承載土地的溫度與故事。
第一展區為有機美學區:以美學為基礎,完整呈現百位有機茶農的地理分布,串聯臺灣北、中、南、東各大特色茶產區,宛如一座完整的有機茶島。同時規劃多元互動體驗,邀請民眾從展覽中反思自身與土地的關係,親身感受有機茶的風土與文化之美。第二展區為百茶選購區:精選超過百位有機茶農的自信好茶,匯聚不同茶區、不同茶種,讓消費者能一次選購、品味臺灣有機茶的多樣風味。第三展區為回字中島體驗區:專為有機茶農與消費者互動而設的體驗場域。九天展期內,全臺近三分之一的有機茶農親臨展館沖泡奉茶,從上午到下午共舉辦180場茶席,為歷年最受歡迎的服務區塊,讓民眾近距離體驗有機茶的真實風味與人情溫度。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機茶館特別規劃「有機沙龍論壇區」,每逢假日上、下午各有一場小型講座,共規劃6大主題、12場次,每場僅限20人,打造深度交流的小型沙龍。論壇邀請茶職人藍大誠、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中部分場長黃正宗、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北部分場長蘇彥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研究員余舜德、飲食文化策展人馮忠恬,以及茶師二方竺與芳,從不同角度探討有機茶的價值與未來。同時,論壇還特別搭配「有機茶 × 創意料理」,以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為靈感,設計多道獨特料理。當茶香遇上料理的創意,味覺與思想在舌尖與心靈的交織,帶來全新的沉浸式體驗。
身為「有機’島茶」百茶品評的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中部分場長黃正宗表示:「今年的百款有機茶品在茶類與工藝上都有更多突破,滋味與甘醇展現出獨特優勢,整體而言,有機茶的製茶工藝正年年進步。」黃分場長也特別肯定有機茶農的努力,指出有機茶在守護環境與健康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肯定有機茶主題館辦理的價值。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則指出,「有機’島茶」每年提出愈加清晰的主題訴求,正是希望讓有機茶之路愈走愈寬廣。據臺灣有機農業資訊網統計,迄 114年 9月止,有機茶種植面積達565公頃、農戶346戶,佔整體茶作面積4.6%,顯示有機茶面積與戶數年年增加的同時,更需仰賴行銷與通路的推進,為有機茶農創造永續經營之路,這也是慈心基金會持續投入大量人力承辦「有機’島茶」的初衷與使命。今年的茶博別具意義,不僅恰逢中秋與國慶連假,更因為國慶煙火將在南投綻放,使得茶博成為一場結合自然、文化與節慶的盛宴。更多「有機’島茶」資訊詳見慈心基金會官網2025「有機’島茶」專頁:https://toaf.org.tw/organic/teaexpo;沙龍論壇報名網址請參閱: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09291842441678108254。

福智文教基金會卡片傳恩情20年

福智文教基金會串聯母親節、教師節,在校園舉辦「卡片傳恩情」活動。(福智文教基金會提供)。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福智媒體聯絡人呂佩倫表示,長期推動心靈教育的福智文教基金會,為傳遞感恩的理念,於全臺校園推動「卡片傳恩情」活動,提供「觀功念恩」卡片,並鼓勵大專青年手寫卡片向父母、師長與親友表達感謝。自2005年起,「卡片傳恩情」活動從臺灣的大學校園出發,跨越語言與距離,把感恩心意送達至全球六大洲,累積發出超過65萬張溫暖人心的卡片。基金會長期帶領福智青年學習孝親敬師的理念,2025年印製了25款感恩卡及敬師卡,鼓勵全臺50所大專院校的福智青年,藉由母親節、父親節及教師節等感恩的節慶,在校園設攤推動感恩卡及海內外郵寄服務,至今總計逾700場次,發送出逾35,000張感恩卡。期望透過傳遞真誠的溫暖與關懷,帶動大專青年對父母及師長的愛與感恩,培養正向與利他的精神,為社會灌注幸福的能量。
福智文教基金會長年推動「觀功念恩」,鼓勵學子們為心中重要的人挑選感謝卡,無論想謝謝父母、阿公或阿嬤,或是長期教導自己的師長或好友們,都能親筆手寫卡片,透過基金會協助寄出,傳遞至欲感恩的人手上。有同學回饋卡片很可愛多元,每年都期待到攤位上挑選幾張寄送給師長或親友。也有位北部大學的通識課老師表示,該校「卡片傳恩情」活動辦了10多年了,覺得非常溫馨,也會推薦同學來參與,曾有位同學跟母親的關係處不好,透過親筆寫下感恩心意後,令收到卡片的媽媽非常感動,從此親子感情增溫不少。
「卡片傳恩情」活動廣受好評,今年教師節前,同學們紛紛利用機會對平常關心大家的老師們致上最深的謝忱,許多收到卡片的師長也肯定福智青年的用心。臺灣大學福智青年社同學也特別拜訪校內長官,感謝他們像椰林大道上的微風,孕育及見證學生的成長。中國醫藥大學福智青年社更另外舉辦敬師茶會,身體力行感謝師長對校園的貢獻。陽明交通大學福智青年社同學也特地拜訪校長林奇宏,校長非常肯定感恩敬師的活動,並慰問及勉勵同學,對學校教學與軟硬體設備提升的回饋。
誠如福智團體真如老師於《希望新生》第296 則「改變世界的開始」所說:「希望我們一起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哪怕你的努力就發生在一盞燈光下,就只面對一個人,你對他說幾句感恩的話,哪怕寒冬臘月,一句良言善語,亦能暖心暖意,實際上世界會因為你的感恩心而改變。讓這改變就從感恩我們身邊的人開始吧!」透由「卡片傳恩情」用一張卡片、一句感恩的話,將美好的心意源遠流長地保存、傳遍,改變許多人的內心,讓愛與感恩蔓延整個世界。

台灣首廟天壇第28次以米代金平安米代捐贈及普度物資捐贈

卓永崇與秘書陳淑鈴及董監事在廟埕展示捐贈普度物資。(記者蔡金旺攝)
 【本報記者蔡金旺台南報導】台灣首廟天壇於114年中元普度期間,延續多年慈善傳統,昨日由副董事長卓永崇、董事會秘書陳淑鈴及董監事在廟埕舉行「愛心分享日」活動。今年特別感謝十方信眾大德的發心,將普度供品化為祝福與關懷。愛心捐贈活動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普度品捐贈儀式、以米代金平安米捐贈、普度白米捐贈。
董事會秘書陳淑鈴指出,今年普度由信眾慷慨捐出550袋供品,由天壇整理後捐給臺南市政府社會局實物愛心銀行、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毒品防治中心、中西區公所、東區公所、南區公所、北區公所、安平區公所、安南區公所、永康區公所、南台南家扶中心。
此外,香客們也以「米代金」的方式捐出 600公克裝的平安米4,000包,並轉贈中西區公所、東區公所、南區公所、北區公所、安平區公所、安南區公所、永康區公所、南台南家扶中心。這份心意,不僅象徵敬天祈福,更化為實際的溫飽,傳遞到社會每一個角落。
30公斤裝大包白米,全數轉贈社福單位,包含慈恩老幼協會、博愛老幼協會、龍崎教養院、育愛教養院、人安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朝興啟能中心、樂扶基金會附設樂憨之家、永靜教養院、崇愛老幼協會、藤澤養護之家、天壇老人養護中心、翔翊扶老育幼協會、五甲教養院,總計5,500公斤(185包)。
台灣首廟天壇秘書陳淑鈴表示,無論是普度供品或平安米,都是信眾大德共同的善念。中元普度不僅是慎終追遠的傳統,更是凝聚愛心、回饋社會的契機。未來,天壇將持續秉持「敬天愛人、慈悲利他」的精神,祈願眾生平安吉祥。

福智佛教學院從心靈教育出發成為地方創生軟實力的核心泉源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福智佛教學院媒體聯絡人陳雅雯表示,福智團體長期推動全人心靈教育,歷經至少25年的擘劃與實踐,福智佛教學院正式於2025年初設立招生,楷定心靈教育為高等教育的核心;面對社會風潮的多變與快速轉動,心靈教育邁向學術化,成為值得期待的教育發展典範。坐落於雲林縣古坑鄉的福智佛教學院,以佛法教育的慈悲與智慧精神,與周邊農村社區共營出地方創生的典範——古坑國際心靈生態村。未來,將透過學術活化心靈教育的應用與認知,並結合政府政策,接軌國際生態村交流,肩負起高等教育的社會責任。
福智團體創辦人日常老和尚「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提倡以「心靈為主、物質為輔」的教育理念,於2003年開辦「福智教育園區」,並楷定園區為一個完整的全人教育體系以及良善社會的示範社區。完整的教育體系包含小學、中學、高中,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大學、研究所,完備培養人才的條件,以及終身學習的環境。
秉持福智團體真如老師的期許,福智佛教學院要培養出「能和合大眾、善於溝通又具專業的人才」,要具有「治療身、治療心和治療環境」的專業能力。經由學習,學生將提升其操作幸福的能力——覺察、專注、情緒管理、慈悲心、合作與系統思考等。這份終身智慧版圖,希望能遵循「仁禮相依、悲智相融」的校訓精神,完備對全人類幸福與自然環境永續責任的落實。
福智佛教學院整合了扎實的基礎教育體系的辦學經驗,並因應心靈教育於社會情緒的價值需求,以及未來人才關鍵條件的國際素養、全球公民責任或跨文化理解力的發展,開啟融合佛法修學、心靈教育與現代社會應用的課程藍圖。主要內容包含佛法底蘊以及跨文化的對話與思辯課程,涵養領導思維、研修弘法、跨域整合的能力。師資群包含正念引導師、企管顧問、儒家學者、心理師及國際知名佛法專家等。為全人類培養具備深厚人文素養與實踐能力的高等教育人才,未來可能投入佛法推廣、心靈輔導、幸福企業、社區營造、學術研究等廣大利生的事業。
在高等教育日益面臨社會責任挑戰的今日,福智佛教學院積極探索教育如何回應人類幸福、社區照顧與環境永續等深層議題。作為福智團體推動高等教育的起點,學院秉持創辦人日常老和尚「辦一所不一樣的大學」的願景,堅定以心靈為本,開展具人文厚度與社會關懷的教育實踐。其中,「古坑國際心靈生態村」即是學院師生共同投入的實踐場域。透過課程理論與實務研究的結合,學院不僅培育具備佛學素養與社會責任感的關鍵人才,更以生態村為平台,推動全人教育、低碳智能、共生聚落、循環經濟與健康照護等面向,展現教育如何轉化為社會創新與地方再生的力量。
未來,學院亦規劃申請登錄全球生態村網(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 GEN),期望將臺灣的心靈教育模式與互助共好的精神,接軌國際永續社區的認證體系,實現「越在地,越國際」的教育願景,為世界帶來一種融合心靈、人文與永續的高等教育新典範。

台灣首廟天壇頒發清寒獎助學金典禮

卓永崇及陳淑鈴等人善行獎助學金頒發典禮並合影。(記者蔡金旺攝)
 【本報記者蔡金旺台南報導】台灣首廟天壇第31屆獎助學金頒發典禮,於昨日上午10時在天壇的廟埕,由副董事長卓永崇及董事會秘書陳淑鈴等人隆重舉行一場傳承了31年的溫暖善行,再次點亮了求學孩子們的希望之光。
董事會秘書陳淑鈴指出,今年共有來自台南市117所學校的學生獲獎,涵蓋28所高中、32所國中與58所國小,總金額達新台幣4,272,000元,一份傳承31年的信念,溫暖913位學子的求學路。
天壇副董事長卓永崇在致詞表示,天壇自民國84年開始發放獎助學金,這份獎學金,不只是金錢上的支持,更是社會給予孩子們的祝福與期盼。他也勉勵同學們記得今天這份溫暖,珍惜每一份得來不易的資源,感謝每一位默默付出的善心人士,未來有能力時,也能成為別人的力量,把這份愛與善延續下去。
董事會秘書陳淑鈴指出,在教育之外,天壇公益從不缺席。除獎學金之外,天壇在今年丹娜絲颱風重創南台灣,捐助300萬元善款給台南市政府協助災後重建、每年撥款60萬元至臺南市教育局急難慰問金專戶,支援家庭遭變故的學生、定期捐助200萬元予社會局,用於弱勢家庭關懷、發放自強戶慰問金與推動老人照護服務,拓展公益行動持續不間斷。這些善行不僅榮獲內政部與台南市政府頒發「公益慈善績優宗教團體」的肯定,更成為許多孩子與家庭的堅強後盾。
卓永崇指出,台灣首廟天壇用行動證明,信仰不只是香火與祭拜,更是關心社會、照顧弱勢的實踐者。未來,天壇將持續秉持慈悲濟世的精神,讓善的力量不斷傳遞。

慈心基金會教師減塑培力工作坊全臺11場圓滿點亮計畫邁入第九階段


教師減塑培力工作坊課程內容豐富,吸收新知同時也能組建志同道合的減塑教學夥伴 (慈心基金會提供).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慈心基金會媒體聯絡人林燕慧表示,教師是減塑教育最關鍵的樞紐,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福智文教基金會於2025年8月份舉辦「教師減塑培力工作坊」,今年以「一起教出改變世界的孩子」為主題,分別在基隆、臺北、新北、桃園、新竹、臺中、雲林、臺南、高雄、屏東等地辦理11場次,共計吸引逾450所學校、近500位教師參與。各地工作坊結合當地縣市政府或場地校方提供的資源不同,發展出不同型態的工作坊,讓教師們在學習新知的同時,也感動滿滿。2025年「點亮台灣 點亮海洋」校園減塑計畫第九階段起跑,9月30日前,誠摯邀請學校與老師們共同響應,與志同道合的夥伴齊心,守護地球、點亮未來的希望。
臺灣環境部限塑政策將於2030年,全面禁用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免洗餐具等四類一次性用品,突顯減塑教育迫在眉睫。今年的「教師減塑培力工作坊」,特別組建「減塑講師團」,包含:帶領學生實行「不塑畢旅」的高雄汕尾國小老師駱蕾蕾、挑戰農田與市場減塑實踐,曾任南投光華國小特教老師沈明錦,以及特別邀請曾代表台灣參加第七屆「OUR OCEAN我們的海洋」與聯合國第三屆海洋大會(UNOC3)的青年航海家陳懷璞,講述海上航行觀察到塑膠汙染的第一視角,並介紹國際減塑教育的推動經驗。「減塑講師團」提供多元角度,擴大教師們對於推動減塑教育的想像空間,不僅僅鼓勵學子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更期望點燃孩子們對於守護海洋、尊重生命的善念,為世界帶來改變。
教師減塑培力工作坊課程內容豐富,除了減塑專題認識塑膠危迫的急迫性與科學新知,以及資深減塑教師推動經驗的分享,並且在活動過程組建未來推動減塑教育的夥伴團隊。新北場感謝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支持,除減塑教育外,更納入「無塑蔬食體驗課程」,由營養師與食育老師示範健康蔬食料理。桃園場安排高年級學生培訓為小講師,展現精采宣導,贏得熱烈掌聲。今年實體工作坊提供無塑蔬食午餐,約可減少1,750小時冷氣碳排,減塑及減碳成效十分可觀。
「點亮台灣 點亮海洋」校園減塑計畫至今已經匯聚全台525所校園、超過24萬人次師生的減塑經驗,並出版《不塑島上的守護者》一書,記錄「點亮計畫」推動歷程與教育現場的真實行動。2025年9月即將邁向「點亮計畫」第九階段,慈心基金會與福智文教基金會誠摯邀請全台師生攜手,以教育點燃行動,為孩子、為海洋,打造健康潔淨的永續未

台灣首廟天壇府城祈福健行活動


臺南市台灣首廟天壇副董事長卓永崇和董事會秘書陳淑鈴等人昨日共同召開舉行府城祈福健行活動,並以「走一 段平安路許一世幸福」願作為主題,期盼能在天壇玉皇上帝庇佑下,護佑台灣,人民平安順遂,國泰民安,將於114年11月2日舉行,從天壇出發再回到天壇全程3點6公里,董事會秘書陳淑鈴強調,活動從即日起受理報名。(圖文:記者蔡金旺)

臺南市左鎮噶瑪噶居寺法會普渡物資捐贈四區偏鄉家戶

 【民進日報記者凃政宏台南報導】臺南市山區偏鄉高齡、弱勢化趨勢明顯,加上今年地震、颱風等天災多,對弱勢家庭生計更是雪上加霜;左鎮噶瑪噶居寺今年持續執行「弱勢家庭福袋物資計畫」,將普渡物資以福袋方式捐贈給左鎮、玉井、南化、楠西等四區偏鄉行政區低收、中低收入戶共501戶1174人,加上玉井區設福中心列案邊緣戶15戶37人,總計516戶1211人,9月1日並於左鎮區公所前舉辦首場物資捐贈儀式,掌堂執事張智欽、知客執事陳雅惠、書記執事廖曼利代表出席,期盼在善信大德共同參與下,對偏鄉弱勢家庭盡人道關懷,減輕其經濟負擔,以具體行動落實佛法照顧眾生理念。
 在少子化與高齡化兩大趨勢夾擊下,臺灣步入高齡化社會,其中又以偏鄉地區最為明顯;臺南市山區多個行政區,居民多以務農為主,工商業不發達,年輕人一輩幾乎都外出求學與工作,僅剩長者留守故鄉,高齡化尤其嚴重。
 為照顧偏鄉弱勢家庭,左鎮噶瑪噶居寺創辦人洛本天津仁波去年指示配合普渡實施「弱勢家庭福袋物資計畫」,將上百桌普渡物資捐贈給左鎮、玉井、南化、楠西等四區偏鄉行政區弱勢,以人數為標準每人一箱,總計1270人受惠;今年噶瑪噶居寺執事會(台南噶瑪巴、台北祖菩、高雄那洛巴等道場)持續執行福袋計畫,將來自四方信仰愛心回饋於在地,透過慈悲喜捨的心靈互動傳遞愛心與溫馨。
 洛本天津仁波切表示,儒道釋皆有普渡,噶居寺順應民情風俗也結合民間信仰舉辦中元普渡法會,除慰藉過往的親友,會後也捐贈物資給弱勢家庭,旨在教導信眾佈施,以利益眾生為念,將慈悲善念化為愛心,既安頓人心,也與弱勢家庭共享佛祖的庇佑,將菩薩道落實於生活中。
 噶居寺指出,為讓發放物資貼合弱勢家庭實際需求,特參考社會局實物銀行中民眾經常性領用物資及四區公所意見,以各類食品罐頭、泡麵、乾糧、即時調理包、穀物沖泡包、營養食品、麵條等方便易食品項為主;另因應南化社工反應山區老人需要補充營養,也特別普渡1200罐克寧高鈣奶粉,因物資品項各異無法一致,故採福袋方式隨機包裝,將轉請左鎮、玉井、南化、楠西區公所及玉井區社會福利中心協助發送;如有剩餘未領物資,則請區公所轉發轄內獨居長輩或身心障礙者,讓眾人一同歡喜沐浴佛恩。